《送郑尚书赴兴元》

时间: 2025-01-14 07:51:52

儒有登坛贵,何人得此功。

红旗烧密雪,白马踏长风。

斧钺来天上,诗书理汉中。

方知百胜略,应不在弯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郑尚书赴兴元
——姚合 〔唐代〕
儒有登坛贵,何人得此功。
红旗烧密雪,白马踏长风。
斧钺来天上,诗书理汉中。
方知百胜略,应不在弯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郑尚书赴兴元任职的祝福与感慨,讲述了儒士登上高位的荣耀,然而,谁能真正享受这种功名呢?红色的旗帜在雪地中燃烧,白马则在长风中奔驰。高官显贵从天而降,诗书文化深植于汉地。最终明白,百战的胜利策略,其实并不在于弯弓射箭。

注释:

  • :指儒生,古代读书人,强调文人地位。
  • 登坛贵:比喻升迁到高位。
  • 红旗烧密雪:象征着红色的战旗在白雪中显得鲜明,表现出战斗的场景。
  • 白马踏长风:白马象征着骏马,代表着迅速与勇敢。
  • 斧钺:指古代用以处决的工具,象征权力。
  • 诗书理汉中:指诗书文化在汉代的发达。
  • 百胜略:指战争中获得胜利的策略。
  • 弯弓:比喻作战、战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合,唐代诗人,字子华,号秋水,生于河南,后仕于长安,曾任职于吏部和太宗主持的典籍事业。他的诗风清新,语言简练,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郑尚书赴兴元任职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姚合对功名与权力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郑尚书赴兴元》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中通过对郑尚书前往兴元任职的祝福,展现了对功名、权力和文化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儒有登坛贵”引入,强调了儒生获得高位的光荣与荣耀,但接着却以“何人得此功”发问,暗示在复杂的社会中,真正能获得功名的人并不多。这种对功名的反思,揭示了诗人对仕途的冷静与理智。

接着,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红旗与白马的意象,既表现出战争的壮阔场面,又寓意着事业的进展与顺利。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对仗的手法,使得意象更加鲜明。

后半部分“斧钺来天上,诗书理汉中”则展示了权力的来源与文化的根基,诗书不仅是文化的象征,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唐代的治国理念。

最后一句“方知百胜略,应不在弯弓”更是将主题升华,表明了对战争与策略的深刻理解,胜利的关键不在于武力,而在于智慧和谋略。整首诗以清新而深刻的笔触,体现了姚合对人生、事业的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儒有登坛贵,何人得此功。

    • 儒生登上高位虽然尊贵,但实际上能获得这种功名的人又有多少呢?
  2. 红旗烧密雪,白马踏长风。

    • 战斗的场景中,鲜红的战旗在白雪中燃烧,骏马在强风中奔驰,展现出壮丽的画面。
  3. 斧钺来天上,诗书理汉中。

    • 权力与文化的结合,斧钺象征权力,诗书象征文化,两者在汉代都占据重要位置。
  4. 方知百胜略,应不在弯弓。

    • 经过思考,真正的胜利策略并不单靠武力的较量,而在于智慧的运用。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对仗,使得句子结构工整,增加语言的节奏感。
  • 比喻:通过意象的描绘,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功名的反思,强调智慧与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胜利在于策略而非单纯的武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旗:象征着战斗与荣耀。
  • 白马:象征着勇猛与迅速。
  • 斧钺:象征着权力与决断。
  • 诗书:象征着文化与教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姚合
    • D. 白居易
  2. “红旗烧密雪”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战斗的景象
    • B. 农田的景象
    • C. 山水的景象
    • D. 宫廷的景象
  3. 诗中强调胜利的关键是什么?

    • A. 武力
    • B. 智慧
    • C. 运气
    • D. 时间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姚合的《送郑尚书赴兴元》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但姚合更侧重于个人的命运与文化价值,而杜甫则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但都蕴含着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