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过惠日庵访尼题亭子上
作者: 孟淑卿 〔宋代〕
原文展示:
矮矮墙围小小亭,
竹林深处昼冥冥。
红尘不到无余事,
一炷烟消两卷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被矮墙围住的小亭,亭子隐秘在竹林深处,白天显得昏暗。这里远离世俗喧嚣,心中没有烦恼。只需点燃一炷香,便可消磨时光,静心诵读两卷经文。
注释:
- 矮矮墙:指小亭周围的矮墙,象征隐秘和宁静。
- 小小亭:形容亭子的规模,突出其幽静和简朴。
- 竹林深处:竹林深邃,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昼冥冥:白天却显得昏暗,强调了环境的宁静。
- 红尘:世俗的纷扰和烦恼。
- 无余事:没有多余的事情,形容心无杂念。
- 一炷烟消:点燃一炷香,香烟缭绕,象征着清净与宁神。
- 两卷经:指佛教经典,暗示修行和内心的安宁。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红尘”一词常用于形容世俗生活的纷扰,与佛教思想中的出世理念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淑卿,宋代女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她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尤其对佛教文化有较深的体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她探访惠日庵时,借景抒怀,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以及对修行生活的向往。惠日庵是一个清幽的寺庙,正是她寻求内心宁静的理想之地。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简约中透出深邃的意蕴,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又神秘的环境。矮墙、小亭、竹林构成了一个幽静的空间,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在这里,白天的光线显得昏暗,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使得人们能够暂时摆脱外界的喧嚣,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红尘不到无余事”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烦恼的超脱。红尘象征着外界的纷扰与烦扰,而诗人在此地找到了与世无争的宁静。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点燃一炷香,消磨时光,诵读佛经,体现了对内心修行的追求。诗中所传达的思想,既有对修行的向往,也有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简练而富有哲理,既展现了自然的美,也传达了深刻的内心感悟,令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和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矮矮墙围小小亭:通过“矮矮墙”和“小小亭”描绘出亭子的局促与宁静,暗示这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
- 竹林深处昼冥冥:生动写出了竹林的幽深和日间的昏暗,增强了环境的静谧感。
- 红尘不到无余事: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烦恼的超然,强调心无杂念。
- 一炷烟消两卷经:象征着修行和内心宁静,展示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意象:墙、亭、竹林、香烟等意象交织,生动构建了一个清幽的修行环境。
- 隐喻:红尘和经文的对比,传达出对世俗和内心修行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幽静的环境,传达了对世俗烦恼的超脱和对内心修行的追求,体现了一种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矮墙:象征保护与隔绝,暗示修行者的隐逸生活。
- 小亭:代表宁静、简朴,反映出诗人对简约生活的向往。
- 竹林:象征自然的清净与幽深,增强了环境的神秘感。
- 红尘:代表世俗生活的纷扰,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渴望。
- 香烟:象征修行的宁静与专注,表达了诗人对宗教文化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红尘”指的是什么?
- A. 竹林
- B. 世俗烦恼
- C. 小亭
- D. 香烟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宁静?
- A. 矮墙、小亭
- B. 风、雨
- C. 山、海
- D. 人、车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超脱烦恼、内心修行
- C. 赞美自然
- D. 描述生活琐事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超脱。
- 王维《鹿柴》:描写自然和宁静,体现佛教的禅意。
诗词对比:
- 孟淑卿《过惠日庵访尼题亭子上》与王维《鹿柴》:
- 两首诗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孟淑卿的诗更侧重于修行和对世俗的超脱,而王维则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体现了更为广泛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有助于理解孟淑卿的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提供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