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读史
作者: 陆游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民间斗米两三钱,万里耕桑罢戍边。常使屏风写无逸,应无烽火照甘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民众生活的艰辛和战乱对社会的影响。民间米价低廉,百姓生活困苦,远方的耕作和桑植活动都因战争而停止。希望能在屏风上描绘出没有战争的宁静与安逸,而不再有烽火干扰甘泉的清澈。
注释:
- 斗米:古代计量单位,斗为米的量度,指米价。
- 戍边:驻守边疆,指战争状态。
- 屏风:一种装饰性的隔断,常用于室内,寓意安宁的生活。
- 烽火:古代用于传递战讯的信号,象征战争的干扰。
- 甘泉:清甜的泉水,象征美好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文学家。陆游的诗歌以豪放激昂、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著称,常以爱国情怀为主题。他的作品深受后世喜爱,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读史》是陆游在战乱时期所作,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怀。诗中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责任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民生的影响。诗的开头“民间斗米两三钱”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和物价的低廉,暗示了战争导致的经济困境。接着“万里耕桑罢戍边”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现出因为战争,农民无法耕作,社会经济活动的停滞,生动地反映了战乱给普通人民带来的痛苦。
诗的后半部分“常使屏风写无逸,应无烽火照甘泉”则表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希望在屏风上描绘出无忧无虑的生活,象征着人们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烽火的存在打破了这种宁静,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美好生活的威胁。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暗喻,表达了陆游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民生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民间斗米两三钱:民众生活困苦,米价低廉,反映了经济危机。
- 万里耕桑罢戍边:战乱导致农业停滞,表明社会动荡的严重性。
- 常使屏风写无逸:希望描绘一个安宁的生活场景,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 应无烽火照甘泉:期望没有战争的干扰,象征清澈的生活环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斗米两三钱”与“万里耕桑”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比喻:屏风和烽火分别象征安宁的生活与战争的干扰,意象鲜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表达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困苦的深切关怀,展现了陆游作为爱国诗人的责任感和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斗米:象征物价低廉,民生困苦。
- 屏风:象征宁静的生活。
- 烽火:象征战争的干扰。
- 甘泉:象征和平安宁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陆游的《读史》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历史的总结
- B. 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C. 对自然的赞美
-
诗中“斗米”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粮食
- B. 物价低廉的象征
- C. 战争的象征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烽火”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战争的干扰
- C. 自然灾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陆游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陆游《读史》与杜甫《春望》均反映了战乱对生活的影响,陆游更侧重于经济和民生的角度,而杜甫则表现了个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陆游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