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忆故人 秋日晒扇见故人王湛斯画柳赋此志感》

时间: 2025-01-08 02:28:16

天涯乍遇宣城叟,御苑听砧时候。

曾写几行疏柳,劝我青门酒。

别来往事消沈久,只有齐纨在手。

露叶烟条依旧,解与愁眉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桃源忆故人 秋日晒扇见故人王湛斯画柳赋此志感
天涯乍遇宣城叟,御苑听砧时候。
曾写几行疏柳,劝我青门酒。
别来往事消沈久,只有齐纨在手。
露叶烟条依旧,解与愁眉斗。


白话文翻译:

在天涯海角偶然遇到宣城的老友,
在御苑中听见砧板的敲击声。
曾经为我写过几行稀疏的柳树,
劝我在青门喝酒。
自从离别以来,往事已沉淀许久,
手中只有齐纨的丝绸。
露水的叶子和烟雾的柳条依旧,
却与我愁苦的眉头相互较量。


注释:

  • 天涯:形容遥远的地方,意指离别的距离。
  • 乍遇:突然相遇的意思。
  • 宣城叟:指从宣城来的老者。
  • 御苑:古代皇帝的园林,象征高雅之地。
  • :砧板,古时用来敲打衣物的工具。
  • 疏柳:稀疏的柳树,象征思念之情。
  • 齐纨:指一种细腻的丝织品,象征珍贵的记忆。
  • 露叶烟条:露水打湿的叶子和烟雾缭绕的柳条,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40-1711),字梦阮,号庵隐,浙江人,清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而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与友人重逢之际,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往事的回忆。秋日的凉爽和晒扇的情景引发了他对过往的追忆,诗中充满了淡淡的忧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和与老友的重逢,巧妙地勾勒出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过往的回忆。诗的开头,作者以“天涯乍遇”引出与故人的重逢,增强了读者的期待感。接着,提到“御苑听砧时候”,将时间定格在一个特定的场景,增添了生活的细节与真实感。

“曾写几行疏柳,劝我青门酒”,通过柳树的意象,暗示了友人对作者的关心和劝酒的情谊,同时也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下来的“别来往事消沈久,只有齐纨在手”表明了作者在离别后对往事的沉淀与思念,手中的齐纨象征着珍贵的回忆和情感的寄托。

最后两句“露叶烟条依旧,解与愁眉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对比的美感,露水和烟雾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愁苦的情感。在此,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时间的洪流中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情感的珍惜。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清代诗人对友谊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涯乍遇宣城叟:意指在遥远的地方意外遇到老友,表达了重逢的惊喜。
  2. 御苑听砧时候:身处高雅的环境,听见砧板的声音,带来生活的画面感。
  3. 曾写几行疏柳:提到故人曾为自己写下的诗句,象征着友谊的深厚。
  4. 劝我青门酒:老友的劝酒显示出亲密的情谊和对生活的享受。
  5. 别来往事消沈久:离别后,往事似乎被时间冲淡,表达了对过去的感慨。
  6. 只有齐纨在手:手中只有珍贵的丝绸,象征着往昔的回忆和情感的留存。
  7. 露叶烟条依旧:自然界的景象依然如故,暗示时间的流逝。
  8. 解与愁眉斗:愁苦的心情与自然的美景形成对比,增加了情感的张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门酒”比喻生活的欢愉。
  • 对仗:如“露叶烟条”与“愁眉斗”,形成了音韵和意境上的对称美。
  • 拟人:将“愁眉”与自然景象相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往事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哲思。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切的情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天涯:象征遥远与离别。
  2. 疏柳:象征思念与友谊。
  3. 齐纨:象征珍贵的回忆与情感。
  4. 露叶烟条:象征自然的美丽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天涯乍遇”的对象是谁?

    • A. 朋友
    • B. 老师
    • C. 家人
    • D. 陌生人
  2. “御苑听砧时候”中的“砧”指的是什么?

    • A. 菜刀
    • B. 砧板
    • C. 钢琴
    • D. 棋盘
  3. 诗中提到的“齐纨”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友情
    • C. 珍贵的回忆
    • D. 忧伤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 《离骚》屈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陈维崧的《桃源忆故人》更侧重于对友谊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细腻表现,而李白则是通过对月亮的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往事的深情,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陈维崧诗词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