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凤凰山主一行登南山山下鱼馆置酒》

时间: 2024-12-29 19:00:45

把臂南山秋画图,清风脚下起徐徐。

摩挲残字追高古,指点苍波认远墟。

语可推心缘不薄,诗能佐酒醉何如。

斯时一别休惆怅,我有河鱼子有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把臂南山秋画图,清风脚下起徐徐。
摩挲残字追高古,指点苍波认远墟。
语可推心缘不薄,诗能佐酒醉何如。
斯时一别休惆怅,我有河鱼子有车。

白话文翻译:

挽着手臂在南山的秋色中描绘图画,清风在我脚下轻轻吹拂。
抚摸着古老的文字追寻那遥远的高古,指着苍茫的波涛认出远方的村庄。
交流的言语可以推心置腹,作诗可以助兴酒醉,岂不美好?
在这样的时刻分别,何必感到惆怅,我有河里的鱼,你有车子。

注释:

  • 把臂:挽着手臂,表示亲密的朋友关系。
  • 南山:指的是南山的自然风光,寓意优美的环境。
  • 画图:描绘景象,表现对自然的热爱。
  • 摩挲:轻轻抚摸,形容对古文字的追忆。
  • 苍波:指广阔的水面,象征自然的浩瀚。
  • 远墟:远方的村庄,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推心:推心置腹,表示真诚的交流。
  • 河鱼子:指河里捕获的鱼,寓意丰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忠平,现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洞察而著称。其作品常常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与友人登山游玩之后,聚餐饮酒时写成,表达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南山和清风,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又流露出对未来离别的淡淡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南山秋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开篇的“把臂南山秋画图”便刻画了一幅温馨的画面,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享受大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接下来的“清风脚下起徐徐”则通过清风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在山间的悠然自得。

诗中“摩挲残字追高古”一句,体现了诗人对古典文化的向往与尊重,抚摸古文字的动作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也是对文化传承的珍惜。后面的“指点苍波认远墟”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唤起了对故乡的思念,展现出一种归属感。

在感情的表达上,诗人以“语可推心缘不薄,诗能佐酒醉何如”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强调了诗歌与酒的结合,增添了生活的情趣。最后一句“我有河鱼子有车”则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出面对离别的洒脱,既是对友谊的珍惜,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把臂南山秋画图: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手挽手在南山游玩,享受秋天的美景。
  2. 清风脚下起徐徐:形象地表现出轻风拂面,带来惬意的感觉。
  3. 摩挲残字追高古:抚摸古老的文字,追溯历史的悠久。
  4. 指点苍波认远墟:指向辽阔的水面,认出远方的村庄,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5. 语可推心缘不薄:朋友之间可以推心置腹,增进情感。
  6. 诗能佐酒醉何如:诗歌可以增添酒宴的乐趣,表达生活的美好。
  7. 斯时一别休惆怅:在此时此刻分别,不必感到惆怅。
  8. 我有河鱼子有车:以幽默的方式表明拥有美好生活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画图”比喻描绘生活的美好。
  • 拟人:清风被赋予了轻柔的动作,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推心缘不薄,佐酒醉何如”,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在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诗人在描绘美好自然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与对即将分别的淡淡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山:代表自然和宁静。
  • :象征丰收与成熟,也暗示离别的时节。
  • 清风:象征轻松和愉悦的心情。
  • 古字:体现对文化的敬仰和对历史的追溯。
  • 苍波:代表广阔的自然和人生的辽阔。
  • 河鱼:象征自然的馈赠和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山”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美好
    B. 历史古迹
    C. 朋友的情谊
    答案:A

  2. 诗人通过“摩挲残字追高古”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古文化的向往
    B. 对现代生活的不满
    C.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A

  3. 诗的最后一句“我有河鱼子有车”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A. 愁苦
    B. 幽默与洒脱
    C. 忧伤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诗作,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
  • 《夜泊牛津口有怀》:李白的作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但更为直接细腻。
  • 《春望》(杜甫):在对自然的描写中,带有更多的忧国忧民之情。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词大观》
  • 《诗词鉴赏与分析》
  • 《古典诗词百年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