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由弹琴?一作:次韵子由以诗见报编礼》

时间: 2025-01-17 10:08:01

琴上遗声久不弹,琴中古意本长存。

苦心欲记常迷旧,信指如归自着痕。

应有仙人依树听,空教瘦鹤舞风骞。

谁知千里溪堂夜,时引惊猿撼竹轩。

?过终南日,令道士赵宗有弹琴溪堂。

?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子由弹琴

琴上遗声久不弹,
琴中古意本长存。
苦心欲记常迷旧,
信指如归自着痕。
应有仙人依树听,
空教瘦鹤舞风骞。
谁知千里溪堂夜,
时引惊猿撼竹轩。
过终南日,
令道士赵宗有弹琴溪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久未弹奏的琴上留下的遗音,琴中蕴藏的古老情意仍然长存。尽管我苦心想要记住那些时光,却总是迷失在往昔的记忆中。手指轻轻按下琴弦,仿佛又回到了那熟悉的地方。想必有位仙人在树下倾听,空中瘦弱的鹤儿在风中翩翩起舞。谁能想到在这千里之外的溪堂夜晚,时不时传来惊猿的叫声,摇动着竹子。曾经在终南山的日子里,赵宗道士曾在这溪堂弹琴。

注释

  • :古代乐器,代表文人雅士的修养。
  • 遗声:留下的声响,指琴声的余音。
  • 古意:古代的情感和意境。
  • 迷旧:迷失于往昔的情感。
  • 仙人:传说中的神仙,象征着高远的境界。
  • 瘦鹤:形容瘦弱的鹤,象征清雅。
  • 溪堂:溪边的厅堂,指一个幽静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词、文皆有极高成就,风格豪放、情感丰富,常以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哲学思考为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与友人子由(苏辙)的一次琴会。诗中反映了苏轼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展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琴声的隐喻,表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思念和对艺术的执着。开头两句,诗人直指琴声的遗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对古代情感的缅怀。随后,诗人表达出一种苦心记忆的矛盾心理,想要抓住的却常常迷失于旧时光中。信指的动作,既是对音乐的回应,也象征着重返往昔的渴望。

接下来的描写中,仙人和瘦鹤的出现,增添了诗的意境与神秘感,似乎在说即使在世俗的纷扰中,仍有高人隐士在静静倾听,舞动着自由的身姿。最后两句则将思绪拉回现实,千里之外的溪堂夜晚,惊猿的叫声震撼着竹林,呈现出一种孤独的气氛。

整首诗在音韵和节奏上极为和谐,展现了苏轼卓越的诗歌技巧以及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诗中的情感深邃而细腻,充满了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双重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琴上遗声久不弹:琴上仍有余音,但已久未弹奏,象征着过去的记忆。
  2. 琴中古意本长存:琴中的古老情感依然存在,体现了文化的传承。
  3. 苦心欲记常迷旧:尽管内心渴望记住往昔,却常常迷失在旧时的回忆中。
  4. 信指如归自着痕:手指在琴弦上轻轻按下,仿佛再次回到熟悉的地方。
  5. 应有仙人依树听:想必有位隐士在树下静静倾听,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6. 空教瘦鹤舞风骞:空中瘦鹤在风中翩翩起舞,象征自由与高远。
  7. 谁知千里溪堂夜:谁能想到在千里之外的溪堂夜晚。
  8. 时引惊猿撼竹轩:时而传来惊猿的叫声,摇动着竹子的寂静。
  9. 过终南日:回忆在终南山的日子,暗示与道士的相遇。
  10. 令道士赵宗有弹琴溪堂:提到赵宗道士在溪堂弹琴,构建了一个悠然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拟人:将琴声和仙人拟人化,赋予它们情感和意志。
  • 对仗:如“应有仙人依树听,空教瘦鹤舞风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琴声象征着过往的岁月与情感,瘦鹤象征着高远与自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友谊的珍视。通过琴声的隐喻,诗人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与人内心的孤独,尽显深厚的文化底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音乐与文化的载体。
  • 仙人:代表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
  • 瘦鹤:象征自由与优雅。
  • 惊猿:象征孤独与宁静的打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琴上遗声”指的是什么?

    • A. 琴声的余音
    • B. 新的琴声
    • C. 琴的外观
    • D. 琴的材料
  2. 诗中提到的“仙人”象征什么?

    • A. 普通人
    • B. 隐士或高人
    • C. 妖怪
    • D. 动物
  3. 诗人对往昔的情感如何?

    • A. 满不在乎
    • B. 充满怀念
    • C. 愤怒
    • D. 忘记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 《山中问答》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诗歌:二人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苏轼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李白则倾向于豪放与奔放。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代音乐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