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雨谣 张耒 〔宋代〕
晚云欲着树,中夜一犂雨。 老农呼子孙,力作莫辞苦。 风吹润土如炊香,烹鸡为黍饷南冈。 我知圣人在明堂,元年已是丰年祥。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云彩似乎要覆盖在树上,半夜时分下了一场如犁过的雨。 老农呼唤子孙,努力耕作不要怕辛苦。 风吹过湿润的土地,散发出如同炊烟的香气,煮鸡和黍米送到南边的山冈。 我知道圣人在明堂中,元年就已经预示着丰收的好兆头。
注释:
- 晚云欲着树:形容傍晚的云彩低垂,似乎要触碰到树木。
- 中夜一犂雨:指半夜时分下了一场适度的雨,如同犁地后的雨水。
- 力作莫辞苦:鼓励子孙努力耕作,不要怕辛苦。
- 风吹润土如炊香:形容风吹过湿润的土地,散发出一种好闻的香气,如同炊烟。
- 烹鸡为黍饷南冈:煮鸡和黍米作为食物,送到南边的山冈。
- 我知圣人在明堂:我知道圣人在朝廷中。
- 元年已是丰年祥:元年就已经预示着丰收的好兆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约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春雨带来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期盼。在宋代,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春雨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农业丰收的祝愿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雨为背景,描绘了农民在春雨后的辛勤耕作和对丰收的期盼。诗中“晚云欲着树,中夜一犂雨”形象地描绘了春雨的情景,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老农呼子孙,力作莫辞苦”体现了农民的勤劳和对后代的期望。“风吹润土如炊香”一句,通过嗅觉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官体验。最后两句“我知圣人在明堂,元年已是丰年祥”则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农业丰收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云欲着树:通过“欲着树”的动态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傍晚云彩的低垂。
- 中夜一犂雨:用“一犂雨”比喻春雨的适量,恰到好处。
- 老农呼子孙:直接描写老农的动作,传达了对后代的期望。
- 力作莫辞苦:鼓励子孙努力耕作,不要怕辛苦。
- 风吹润土如炊香:通过嗅觉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官体验。
- 烹鸡为黍饷南冈:具体描写农民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们的勤劳。
- 我知圣人在明堂:表达了对国家政治的关心。
- 元年已是丰年祥:预示着丰收的好兆头,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一犂雨”比喻春雨的适量。
- 拟人:如“晚云欲着树”赋予云彩动态。
- 对仗:如“老农呼子孙,力作莫辞苦”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春雨带来的生机和对农业丰收的期盼。通过描绘春雨后的田园景象和农民的辛勤劳动,诗人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以及对国家繁荣和农业丰收的美好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晚云:象征傍晚的宁静和云彩的美丽。
- 一犂雨:象征春雨的适量和适宜。
- 润土:象征土地的肥沃和生机。
- 炊香:象征食物的香气和家的温馨。
- 圣人:象征国家的领导和政治的清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晚云欲着树”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傍晚的云彩低垂 B. 树上的云彩 C. 云彩的移动 答案:A
-
“中夜一犂雨”中的“一犂雨”比喻什么? A. 大雨 B. 小雨 C. 适量的雨 答案:C
-
诗中“老农呼子孙”表达了什么? A. 对后代的期望 B. 对后代的责备 C. 对后代的思念 答案:A
-
“风吹润土如炊香”通过什么感官描写增强了诗歌的体验? A. 视觉 B. 嗅觉 C. 听觉 答案:B
-
诗的最后两句“我知圣人在明堂,元年已是丰年祥”表达了什么? A. 对政治的关心 B. 对丰收的期盼 C. 对未来的担忧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雨后的宁静和美丽。
- 杜甫的《春夜喜雨》:赞美春雨对农作物的好处。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春雨谣》与杜甫的《春夜喜雨》都赞美了春雨,但张耒的诗更侧重于描绘农民的生活和劳动,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农业诗选》:收录了多首描写农业生活的古代诗歌,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农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