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淮上晓望 张耒 〔宋代〕
酒醒窗明月半川, 怯将病齿漱寒泉。 楼西别有清秋色, 一片淮山在晓烟。
白话文翻译:
酒醒后,窗外的明月照亮了半个河川, 我胆怯地用病痛的牙齿漱着寒冷的泉水。 楼西边,另有一番清秋的景色, 一片淮山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注释:
- 酒醒:指饮酒后醒来。
- 窗明:窗户透进的光亮。
- 月半川:月亮照亮了半个河川。
- 怯将:胆怯地。
- 病齿:有病的牙齿。
- 漱寒泉:用寒冷的泉水漱口。
- 楼西:楼房的西侧。
- 清秋色:清爽的秋天的景色。
- 一片:一片片的,形容轮廓。
- 淮山:指淮河一带的山脉。
- 晓烟:清晨的雾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约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汉族,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此诗即为其代表作之一。张耒在政治上也有所作为,曾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创作背景: 此诗描绘了作者在淮河边的一个清晨,酒醒后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清秋时节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晨的淮河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酒醒后的景象。首句“酒醒窗明月半川”,以明月照亮河川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次句“怯将病齿漱寒泉”,则通过作者自身的感受,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后两句“楼西别有清秋色,一片淮山在晓烟”,进一步以清秋的景色和晨雾中的淮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酒醒窗明月半川:诗人酒醒后,看到窗外的明月照亮了半个河川,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
- 怯将病齿漱寒泉:诗人胆怯地用病痛的牙齿漱着寒冷的泉水,这一细节描写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楼西别有清秋色:楼房的西侧,另有一番清爽的秋天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 一片淮山在晓烟:一片淮山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诗的朦胧美和意境深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半川”比喻月亮照亮了半个河川,形象生动。
- 拟人:如“怯将病齿漱寒泉”中的“怯将”,赋予了病齿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酒醒窗明月半川”与“楼西别有清秋色”,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通过对清晨淮河景色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对清秋时节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半川:月亮照亮了半个河川,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
- 病齿漱寒泉:病痛的牙齿漱着寒冷的泉水,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清秋色:清爽的秋天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 淮山在晓烟:淮山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诗的朦胧美和意境深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酒醒窗明月半川”描绘了什么景象? A. 诗人酒醒后看到窗外的明月照亮了半个河川。 B. 诗人酒醒后看到窗外的明月照亮了整个河川。 C. 诗人酒醒后看到窗外的明月照亮了半个天空。 D. 诗人酒醒后看到窗外的明月照亮了整个天空。
-
诗中“怯将病齿漱寒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诗人对病痛的无奈。 B. 诗人对寒冷的恐惧。 C. 诗人对病痛的勇敢面对。 D. 诗人对寒冷的喜爱。
-
诗中“楼西别有清秋色”描绘了什么景色? A. 楼房的西侧,另有一番清爽的秋天的景色。 B. 楼房的西侧,另有一番寒冷的秋天的景色。 C. 楼房的西侧,另有一番温暖的秋天的景色。 D. 楼房的西侧,另有一番炎热的秋天的景色。
-
诗中“一片淮山在晓烟”描绘了什么景象? A. 一片淮山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B. 一片淮山的轮廓在晨雾中清晰可见。 C. 一片淮山的轮廓在夜雾中若隐若现。 D. 一片淮山的轮廓在夜雾中清晰可见。
答案:
- A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也以清晨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 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以瓜洲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词对比:
- 张耒《淮上晓望》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首作品都以清晨的景象为背景,但张耒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苏轼的词则更注重对情感的抒发。
- 张耒《淮上晓望》与王安石《泊船瓜洲》:两首作品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张耒的诗更注重对清秋时节的感慨,而王安石的诗则更注重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对宋诗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 《宋词选注》:收录了苏轼和王安石的多首词作,对宋词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 《张耒诗集》:收录了张耒的全部诗作,对张耒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