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轵道赋附邵平歌》
时间: 2025-01-06 08:45: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吊轵道赋附邵平歌》
作者:王昌龄
道不虚行兮,史鳅没位,
吾宁范伯之徒欤,感夷齐而多愧。
麟凤远去,龙则死之,
河水洋洋兮,先师莫归。
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
始退身以进道,曷飏言而受非,
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
白话文翻译:
这条路并不虚空而行,历史的蝌蚪已失去位置,
我宁愿和范仲淹那样的人为伍,因感到对夷齐的愧疚。
神兽麒麟与凤凰早已远去,龙也随之死去,
河水汹涌澎湃,先师再也无法归来了。
过去的事情无法劝谏,未来我又能欺骗谁?
我只好退身以进大道,何时能飘扬言辞而不受非议,
那萧相国是否知道我这个布衣的心情?
注释:
- 道不虚行:这里的“道”指的是道理、道路,意为这条路并非空虚而行。
- 史鳅:比喻历史上微不足道的人物。
- 范伯:指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 夷齐:古代的圣贤,意指常常让人感到愧疚的高尚人物。
- 麟凤: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美好与吉祥。
- 河水洋洋:形容河水浩荡,意指时光流逝,无法逆转。
- 萧相国:指萧何,汉初名相,象征贤明的政治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号季陵,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和宫怨诗闻名,作品风格雄浑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吊轵道赋附邵平歌》创作于王昌龄晚年,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表达了对伟大人物的敬仰与自身渺小的自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自我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开头的“道不虚行”便设定了全诗的基调,显示出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诗中提到的“史鳅没位”,不仅是在表达历史的无情,也是在反思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力。王昌龄提及的“范伯”与“夷齐”则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体现出诗人对高尚品德的渴望。
“麟凤远去,龙则死之”则突显了时代的变化,象征着美好与力量的消逝,仿佛在哀叹一个辉煌时代的终结。河水的浩浩荡荡,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令人感到一种无奈与失落。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自我反思,提到“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表现了对过去无法改变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最后一句“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则是表达了对贤人识才的渴望和对自身地位的自我认知,流露出一种孤独与失落的情感。
整首诗以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思考深刻,展现了王昌龄在历史与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思考,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道不虚行兮:表达了对道路的坚定信念。
- 史鳅没位:指历史上小人物的无足轻重。
- 吾宁范伯之徒欤:表达对高尚人物的向往。
- 感夷齐而多愧:对理想的追求与愧疚。
- 麟凤远去,龙则死之:象征美好的事物消逝。
- 河水洋洋兮,先师莫归:时间流逝,先师已不再。
- 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对过去无法改变的无奈。
- 始退身以进道:退身思考,回归大道。
- 曷飏言而受非:渴望言辞不受指责。
- 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自我认知与对贤人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麟凤远去,龙则死之”,形成对称的结构。
- 比喻:将历史人物与神兽比较,增强表现力。
- 象征:河水象征时间,麟凤象征美好事物。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历史的无情、个人的渺小与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象征人生的道路与追求。
- 麟凤:象征理想与美好的事物。
- 河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萧相国:象征贤明的政治家,理想人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过去的追忆
- B. 对未来的迷茫
- C. 对现实的接受
-
诗中的“麟凤”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美好与吉祥
- C. 战争
答案:
- B. 唐代
- A. 对过去的追忆
- B. 美好与吉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吊轵道赋》与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但王昌龄更加突出个人的孤独与渺小,而杜甫则更强调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责任感。
参考资料:
- 王昌龄《全唐诗》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