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话文翻译:
在秦朝时的明亮月光下,汉朝的边关依旧恢弘壮丽,
长途跋涉的士兵们,至今仍未归来。
只要有飞将军在龙城镇守,
就不让胡人的马儿踏入阴山。
注释:
- 秦时:指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 明月:象征着明亮的光明,常用以表达思乡之情。
- 汉时关:指汉朝的边关,表示边疆的防守和历史的延续。
- 万里长征:形容长途跋涉,暗指士兵们远征的艰辛。
- 飞将:指的是汉朝著名的将领李广,他以勇猛著称。
- 龙城:指的是边疆的防守重镇。
- 胡马:指的是北方胡人骑的马,象征外敌。
-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和宁夏地区,是汉代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边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9年),字少伯,号子安,唐代著名诗人。他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绘战争、征途和边疆风光,情感激昂,风格雄浑。
创作背景:
《出塞二首》是王昌龄在边塞生活之余创作的,反映了当时国家面临的外敌威胁和士兵的艰苦征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士兵命运的忧虑与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士兵的关心与期盼。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通过历史的对比,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光辉文化,暗示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守卫边疆的任务依旧艰巨。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则进一步强调了士兵们的辛苦与牺牲,表达了对他们归来的渴望。接下来的“但使龙城飞将在”,则通过提到历史上著名的将领李广,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豪情,期盼有能人志士守护边疆。最后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则展现了坚定的决心和勇气,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渴望与捍卫精神。整首诗在气势上层层递进,情感上深沉而激昂,充分体现了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时明月汉时关:利用历史的时间对比,传达出守关的历史悠久与重要性。
- 万里长征人未还:表现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艰辛,蕴含着对归人的思念。
- 但使龙城飞将在:借用历史人物,表达对有能将之人的期待与信任。
- 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强烈的捍卫边疆的决心,体现出诗人对国家的忠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秦时明月”与“汉时关”,形成对称,增强诗的音乐感。
- 象征:明月象征着思乡和光明,胡马象征外敌的威胁。
- 历史典故:引用李广等历史人物,增强诗的厚重感与现实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边疆士兵的深切关怀与对国家安全的强烈期盼,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及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光明与思乡之情。
- 长征:代表艰苦的征途与士兵的奉献。
- 飞将:象征忠诚与勇敢的将领,传达对英雄的敬仰。
- 胡马:外敌的象征,反映了边疆的紧张局势。
- 阴山:地理界限与战争边界,体现了对国家安全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出塞二首》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昌龄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飞将”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赵云
b) 李广
c) 岳飞 -
“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绝望
b) 忧虑
c) 决心
答案:
- b) 王昌龄
- b) 李广
- c) 决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凉州词》:王之涣的边塞诗,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感慨与思索。
- 《塞下曲》:卢纶的边塞诗,描绘了边疆的壮丽与士兵的英勇。
诗词对比:
- 王昌龄与高适:两位诗人皆以边塞诗著称,王昌龄的诗多表现对士兵情感的深切关怀,而高适则更倾向于描绘战争的壮丽与悲壮。王昌龄的《出塞》更侧重于情感与历史的结合,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更注重场景与气氛的渲染。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