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4 08:00:43

奉诏甘泉宫,总徵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诏甘泉宫,总徵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白话文翻译

奉命到甘泉宫,征召全国的士兵。
朝廷准备好礼仪,郡县在郊外迎接。
纷乱中几万人出征,回来的人没有几个能活着。
我希望节省宫殿的马匹,将它们分给边疆的城池。

注释

  • 奉诏:奉命,接受命令。
  • 甘泉宫:唐代宫殿名,位于长安。
  • 总徵:总共征召。
  • 郡国豫郊:指各个郡县在郊外迎接的场景。
  • 纷纷:形容人多、混乱的样子。
  • 无全生:没有人能够全身而退,形容战争残酷。
  • 臣愿节宫厩:我希望能够节省宫殿的马匹。
  • 分以赐边城:将马匹分给边疆城池,以便于防守和运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子安,号少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擅长描写边疆战争与豪情壮志。他的诗风豪放,气势磅礴,善于运用对偶和排比,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塞下曲》系列诗作是王昌龄在边疆征战期间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局势。此首诗表达了对征战的无奈与悲痛,以及对边疆士兵的关心,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塞下曲四首 其三》是一首充满战争气息的边塞诗,展现了王昌龄作为诗人的深邃思考与强烈情感。全诗以“奉诏甘泉宫”开篇,直接交代了背景,突显出征召士兵的紧迫感。接着,诗人描绘了朝廷的隆重仪式和郡国的热烈欢迎,但随之而来的“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则是对战争残酷现实的冷酷揭示。这里,诗人用数字和对比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凶险和士兵的悲惨命运。

最后一句“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流露出诗人对边防士兵的关怀与责任感,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与担忧。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差,构建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奉诏甘泉宫:表明接受皇命,赴甘泉宫。
  2. 总徵天下兵:总共征召全国的士兵,彰显战争的规模。
  3. 朝廷备礼出:朝廷准备好仪式,显示出对出征的重视。
  4. 郡国豫郊迎:各地郡县在郊外迎接,场面壮观。
  5. 纷纷几万人:形容出征人数众多,气氛紧张。
  6. 去者无全生:揭示出征的残酷,几乎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7. 臣愿节宫厩:表达对士兵的关心,希望节省资源。
  8. 分以赐边城:将资源分配给边疆,强调对边防士兵的支持。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出征的热闹与回归的惨烈,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排比:使用“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排比句式增加了诗的气势和语气的沉重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切思考与对士兵的关怀,揭示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与不幸,表达了对国家和边疆士兵的忧虑与期盼。

意象分析

  • 甘泉宫:象征朝廷的权威与命令。
  • 几万人:象征战争的规模与士兵的牺牲。
  • 宫厩:象征朝廷的资源与对边防的支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甘泉宫”是指什么?

    • A. 一个城市
    • B. 一座宫殿
    • C. 一片田野
    • D. 一条河流
  2. “去者无全生”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对战争的无奈
    • C. 对胜利的期待
    • D. 对和平的向往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塞风光与壮志豪情。
  • 高适的《别董大》:表达对战争与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王昌龄的《塞下曲》更集中于对战争的体验与反思,而李白则侧重于豪饮与人生哲理,反映出两位诗人在主题与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侧重点。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词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