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抵贞牟》

时间: 2025-01-04 10:08:58

野暝犹闻远,川明不恨迟。

焚山隔岸火,及我系船时。

夜半青灯屋,篱前白水陂。

殷勤谢地主,小筑欲深期。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夜抵贞牟

作者: 陈与义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野暝犹闻远,川明不恨迟。
焚山隔岸火,及我系船时。
夜半青灯屋,篱前白水陂。
殷勤谢地主,小筑欲深期。

白话文翻译:

在野外的黄昏时分,依然能听到远处的声音;河边的光明让我不觉得时间的迟缓。山上燃烧的火光在岸边闪烁,正好是在我系船的时候。夜半时分,青色的灯光照亮了屋子,篱笆前是白色的水塘。我殷勤地感谢地主,期望能在这个小小的住所里深居久住。

注释:

  • 犹闻远:依然能听见远处的声音。
  • 川明:河流边的光亮。
  • 焚山:山上着火。
  • 系船时:系上船的时候。
  • 青灯屋:青色灯光照耀的屋子。
  • 白水陂:篱笆前的白色水塘。
  • 殷勤:热情周到的态度。
  • 小筑:小房子,简陋的居所。
  • 深期:希望能长久住下去。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与温暖,表现出诗人对归宿感的渴望,隐含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字景山,号寒山,南宋时期的诗人,以豪放清新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泊船于贞牟的夜晚,心中涌动着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主人热情款待的感激,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了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夜晚的安宁图景,诗人以“野暝犹闻远”开篇,传达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接下来的“川明不恨迟”,不仅描绘了河流的光亮,还隐含了诗人对时间的淡然态度,似乎在表达对生活节奏的适应与接受。

“焚山隔岸火,及我系船时”两句,描绘出远处山火的景象,与诗人系船的动作相呼应,增添了夜晚的层次感与动感。“夜半青灯屋,篱前白水陂”则在空间上将诗人从外界的景象引入到内心的静谧,青灯与水塘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最后的“殷勤谢地主,小筑欲深期”不仅表达了对地主的感激之情,也流露出对乡土生活的向往与期许,显示出一种归属感与温暖。这首诗将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相结合,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暝犹闻远:在野外黄昏时分,仍能听到远处的声音,传达出一种宁静却又不孤单的感觉。
  2. 川明不恨迟:河水的光芒照耀着,令人不觉得时间的迟缓,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
  3. 焚山隔岸火:山上燃烧的火光与诗人所处的环境形成对比,增添了诗的动感。
  4. 及我系船时:正好是在我系船的时候,强调了动作与自然景象的契合。
  5. 夜半青灯屋:夜深时分,青灯照亮,展现出一种温暖与静谧。
  6. 篱前白水陂:篱笆前的水塘,形成一种宁静的乡村意境。
  7. 殷勤谢地主:对地主的感谢,表现出诗人对人情的重视。
  8. 小筑欲深期:期待能在这个小屋里长久居住,表达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灯屋”,形象地描绘出温暖的居所。
  • 对仗:如“焚山隔岸火,及我系船时”,形成对称的美感。
  • 意象:将夜晚的光与水结合,表现出宁静的乡村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与温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归宿的渴望,展现了对简单生活的欣赏和对人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暝:象征着宁静与孤独。
  • 川明:象征着明亮与希望。
  • 焚山火:象征着生机与变化。
  • 青灯:象征着温暖与归属。
  • 白水陂:象征着纯净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川明不恨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不满
    B. 适应
    C. 疲惫

  2. 诗人对地主的态度是: A. 漠不关心
    B. 殷勤感谢
    C. 忽视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生活的烦恼
    B. 自然的美丽与归属感
    C. 战争的悲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夜晚景色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流露,但陈与义更侧重于乡村的宁静与归属感,而李白则注重于历史的感慨与个人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陈与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