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题
陈与义 〔宋代〕
六经在天如日月,
万事随时更故新。
江南丞相浮云坏,
洛下先生宰木春。
孟喜何妨改师法,
京房底处有门人。
旧喜读书今懒读,
焚香阅世了闲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经典经书的尊重,以及对当下社会变迁的感慨。诗中提到古代经典如同日月般恒久不变,而万事万物则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江南的丞相如浮云般不再有实质的作用,洛下的先生则在春天里处理木材。孟氏和喜氏的学问有何不可改换,京房的门徒们也仍然存在。尽管曾经喜欢读书,但如今却懒于阅读,点燃香烛,闲适地观望世事。
注释:
字词注释:
- 六经:指《易》、《书》、《诗》、《礼》、《乐》、《春秋》六部经典。
- 丞相:古代官位,负责国家政务,诗中指代当时的高官。
- 浮云: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指江南丞相的地位不再稳固。
- 宰木春:意指在春天处理木材,隐喻某种世俗的事务。
- 孟喜:指孟子与喜的学问,表达学问的变迁。
- 京房:汉代著名的易学家,代表着传统学问。
- 焚香阅世:点燃香烛,象征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典故解析:
- 六经在天如日月:比喻古典文献的重要性与恒久性,象征着永恒的智慧。
- 江南丞相浮云坏:反映政治的变迁和权力的无常。
- 孟喜何妨改师法:表达对传统与变革的思考,表明学习不应拘泥于旧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字与之,号天池,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清新自然见长,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哲思。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宋代时期,社会动荡与学术变革并存,诗人以此反映对经典与现今生活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迷茫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无题诗通过对古今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经典的崇敬与对现代社会的无奈。开头两句将古籍比作日月,强调其永恒的价值,而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当今政治的浮华与知识的流变。通过对“江南丞相”和“洛下先生”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权力与学问的反思。
诗人笔下的“孟喜”与“京房”,一方面代表了古代智慧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这种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边缘化。最后两句“旧喜读书今懒读,焚香阅世了闲身”,直接表露出诗人的内心矛盾与无奈,曾经的热爱与如今的懒散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在气韵上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既有古典的深沉,又有现代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深刻洞察和人生哲学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经在天如日月:古代经典如日月般恒久,暗示其不可动摇的地位。
- 万事随时更故新:万事万物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强调时代的变迁。
- 江南丞相浮云坏:政治高层的虚幻与不实,象征权力的脆弱。
- 洛下先生宰木春:洛阳的学者在世俗事务中疲于奔命,暗示学术的世俗化。
- 孟喜何妨改师法:学习应与时俱进,不必拘泥于旧法。
- 京房底处有门人:古代名师的学生依旧存在,表明传统的延续。
- 旧喜读书今懒读:诗人对自己学习态度的反思与变化。
- 焚香阅世了闲身:享受闲适的生活,表现出一种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经典比作日月,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相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提问引发读者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通过反思政治、学问与个人的变化,展现出诗人对社会与自身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月:象征永恒与智慧。
- 浮云:象征虚无与不实。
- 焚香:象征闲适与内心的平和。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日月的意象强调了文化的持久性,而浮云则提醒人们注意权力的脆弱与不可靠,焚香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选择和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六经在天如日月”中“六经”指的是哪些经典?
- A. 《易》《书》《诗》《礼》《乐》《春秋》
- B. 《论语》《孟子》《道德经》
- C.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
诗中“江南丞相”用来比喻什么?
- A. 权力的稳定
- B. 权力的虚无与浮华
- C. 学问的重要
-
“焚香阅世了闲身”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 A. 对世事的热情
- B. 对生活的淡然与闲适
- C. 对读书的执着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出对国家与个人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困境。
- 李白《将进酒》:诗中展现出对人生的豪情与洒脱,风格与陈与义的沉思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