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制贺边军支春衣》

时间: 2025-01-14 20:18:58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

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应制贺边军支春衣 柳公权 〔唐代〕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 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

白话文翻译:

去年虽然没有战争,但今年仍然未能回家。 如何报答皇上的恩情,春天里得到了春衣。 夹着的丝绵并非真正的丝绵,分发的衣服是假衣。 从今以后,勇敢的战士们,不再害怕在边疆戍守。

注释:

字词注释:

  • 去岁:去年。
  • 皇恩:皇帝的恩惠。
  • 挟纩:夹着丝绵,指穿着的衣服。
  • 貔武士:勇猛的战士。
  • 戍金微:在边疆戍守。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述边军得到春衣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公权(778年-865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尤以楷书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质朴。此诗是应制之作,即应皇帝之命而作,表达对边军士兵的关怀和鼓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当时边疆常有战事,士兵常年戍守边疆,生活艰苦。诗中提到的“春衣”是皇帝对边军士兵的赏赐,体现了皇恩浩荡,同时也表达了士兵们对皇恩的感激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去年与今年的情况,突出了边军士兵的坚守与不易。诗中“皇恩何以报”一句,既表达了士兵们对皇恩的感激,也体现了他们的忠诚与责任感。后两句“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则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边军生活的艰苦,但即便如此,士兵们依然坚定不移,不惧边疆的艰苦生活。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边军士兵的英勇与忠诚,以及他们对皇恩的深切感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去年虽然没有战争,但今年士兵们仍然不能回家,突出了边军的坚守。
  2.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如何报答皇帝的恩情,春天里得到了春衣,表达了士兵们对皇恩的感激。
  3. “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夹着的丝绵并非真正的丝绵,分发的衣服是假衣,揭示了边军生活的艰苦。
  4. “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从今以后,勇敢的战士们,不再害怕在边疆戍守,展现了士兵们的坚定信念。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去岁”与“今年”的对比,突出了边军的坚守。
  • 比喻:“挟纩非真纩”比喻边军生活的艰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边军士兵的坚守与忠诚,以及他们对皇恩的感激。通过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边军士兵的英勇与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衣:象征皇恩和春天的温暖。
  • 貔武士:象征勇猛的战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衣”是指什么? A. 真正的丝绵衣服 B. 皇帝赏赐的衣服 C. 假衣 答案:B

  2. 诗中的“貔武士”指的是什么? A. 勇猛的战士 B. 文弱的书生 C. 边疆的居民 答案:A

  3. 诗中“挟纩非真纩”的意思是什么? A. 夹着的丝绵是真正的丝绵 B. 夹着的丝绵并非真正的丝绵 C. 夹着的丝绵是假衣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写边疆士兵的生活和情感。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柳公权此诗都反映了边疆士兵的生活,但王诗更多表现了士兵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柳公权的所有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