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馀城郭怕经过,到处闲门长薜萝。
用世空悲闻道浅,入山偏喜识僧多。
醉归花径云生履,樵罢松岩雪满蓑。
石上幽期春又暮,何时载酒听高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行走在城市的边缘,生怕再经过那些喧闹的地方,四处都是长满薜萝的闲门。面对世俗的纷扰,诗人感到惋惜,因为自己所知的道理太少;而一旦进入山中,便喜爱与僧人交往。醉酒归来时,沿着花径走,云雾缭绕,脚下生出云霞;砍柴后在松岩旁,雪花堆满了蓑衣。石头上幽静的约定,春天又快要过去,何时才能带着酒,听那高歌的声音?
注释:
- 乱馀: 指混乱的城市边缘。
- 薜萝: 一种藤本植物,常用来形容荒凉的环境。
- 闻道浅: 对道理的理解很浅薄。
- 偏喜识僧多: 喜欢与僧人交往,表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醉归: 醉酒后归来,表达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 云生履: 形容行走时脚下的云气升腾。
- 幽期: 幽静的约定或期盼。
- 载酒听高歌: 带酒听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公元735年,卒于公元799年。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及隐逸生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对世事的淡泊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寄孟郊》写于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思考之际,孟郊是他的好友,诗中借友人之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寄孟郊》通过对城市与山林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无奈。诗的开头,诗人表达了对城市喧嚣的恐惧,生怕再次经过那些繁华的街道,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紧接着,诗人描绘了山中的闲适景象,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通过“醉归花径云生履”的描写,诗人展示了一种醉意朦胧的状态,仿佛在云雾中漫步,体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对隐逸生活的描述中,诗人用“樵罢松岩雪满蓑”的意象,展现了隐士的生活情景,雪的意象也暗含了诗人对于清静、纯洁生活的追求。而结尾的“何时载酒听高歌”,更是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朋友的思念,充满了诗情画意。
整首诗在意境上营造了一种淡然的氛围,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馀城郭怕经过: 诗人对喧嚣城市的恐惧与厌倦。
- 到处闲门长薜萝: 描述城市环境的荒凉与无趣。
- 用世空悲闻道浅: 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对道理的叹息。
- 入山偏喜识僧多: 进入山林后更喜欢与僧人交往,表达对清静生活的偏爱。
- 醉归花径云生履: 醉酒归来沿花径走,形象而诗意。
- 樵罢松岩雪满蓑: 描述隐士的生活景象,表现清静与自然。
- 石上幽期春又暮: 在石上静待春天的结束,感慨时间流逝。
- 何时载酒听高歌: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与友人共饮高歌的时刻。
修辞手法:
- 比喻: “云生履”比喻醉意朦胧的状态。
- 拟人: “雪满蓑”生活的景象被赋予了情感。
- 对仗: 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对自然的热爱,渗透着孤独与思索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城郭: 象征世俗繁华与喧嚣。
- 薜萝: 象征环境的荒凉与无趣。
- 山林: 象征隐逸与清静。
- 雪: 象征洁净与时间的流逝。
- 酒: 象征享受生活与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城市生活的态度是: A. 热爱
B. 厌倦
C. 无所谓
D. 享受 -
“醉归花径云生履”中的“云”指的是什么? A. 雨
B. 云雾
C. 思念
D. 酒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 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离愁别绪。
- 李白的《庐山谣》: 关注自然景观与人生态度,风格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