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评事涉秦居士系见访郡斋即同赋中字》

时间: 2025-01-04 10:12:04

轺车忽枉辙,郡府自生风。

遣吏山禽在,开樽野客同。

古墙抽腊笋,乔木飏春鸿。

能赋传幽思,清言尽至公。

城欹残照入,池曲大江通。

此地人来少,相欢一醉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轺车忽枉辙,郡府自生风。
遣吏山禽在,开樽野客同。
古墙抽腊笋,乔木飏春鸿。
能赋传幽思,清言尽至公。
城欹残照入,池曲大江通。
此地人来少,相欢一醉中。

白话文翻译:

轺车突然偏离了车辙,郡府里自然而然地生起了轻风。
派遣的官吏在山中捕捉鸟类,打开酒樽与野生的客人同饮。
古老的墙上抽出了腊笋,乔木间春天的鸿雁飞舞。
能够赋诗传达幽深的思绪,清朗的言辞尽显公正。
城市倾斜着残阳洒入,池水弯曲着通向大江。
这个地方来的人很少,大家在一醉之间共享欢愉。

注释:

  • 轺车:一种轻便的马车。
  • 郡府:地方行政机构。
  • 遣吏:派遣的官吏。
  • 腊笋:指腊月时节采摘的竹笋。
  • :飞扬、飘动。
  • 至公:指公正、无私的言辞。
  • 城欹:城墙倾斜,形容城市的衰败。
  • 池曲:池水的曲折。

典故解析:

本诗中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古墙抽腊笋”可以引申为对古老事物的珍视,而“能赋传幽思”则强调诗歌的价值在于传递深邃的情感和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对740-约795年),字景山,号少山,唐代诗人,生于今江苏省,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其诗风清新,情感真挚,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成作于戴叔伦在担任地方官时,受到访客的启发,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友人欢聚的愉悦心情和对自然环境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悠然自得的场景,诗人在郡斋中接待朋友,享受自然的宁静和友谊的温暖。开头的“轺车忽枉辙”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似乎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随着诗句的展开,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友人的陪伴以及诗人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提到的“古墙抽腊笋”与“乔木飏春鸿”,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也象征着生命的生机与希望。而“能赋传幽思,清言尽至公”则体现了诗人对文学与道德的追求,强调诗歌不仅是情感的表达,也应是思想的传递。最后的“此地人来少,相欢一醉中”则将诗的主题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共享的快乐,体现了诗人在孤寂中寻找友谊与欢聚的愿望。

诗词解析:

  • 第一句:“轺车忽枉辙”描绘了车子突然偏离轨道的场景,暗示一种意外的变化。
  • 第二句:“郡府自生风”表现了环境的自然与和谐,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 第三句:“遣吏山禽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官吏派遣捕鸟,体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 第四句:“开樽野客同”则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 第五句:“古墙抽腊笋”通过自然的变化反映了时间的流逝。
  • 第六句:“乔木飏春鸿”使用了生动的意象,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 第七句:“能赋传幽思”强调了文学的深度和价值。
  • 第八句:“清言尽至公”则体现了诗人追求公正的情怀。
  • 第九句:“城欹残照入”描绘了城市的衰败与夕阳的余晖。
  • 第十句:“池曲大江通”表现了自然的广阔。
  • 最后两句:“此地人来少,相欢一醉中”则总结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

  • 对仗:如“古墙抽腊笋,乔木飏春鸿”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如“城欹残照入”将城市的衰落与夕阳相联系。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如“生风”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灵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感慨。通过描绘宁静的环境与欢聚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在平淡生活中寻找美好与快乐的愿望。

意象分析:

  • 轺车:象征着出行与交流。
  • 腊笋: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馈赠。
  • 春鸿: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相欢一醉:体现了友谊的真诚与共享的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轺车”指的是什么? A. 马车
    B. 汽车
    C. 自行车

  2. “古墙抽腊笋”中的“腊笋”代表什么? A. 食物
    B. 时间的流逝
    C. 竹子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什么? A. 对权力的追求
    B. 生活的烦恼
    C. 对自然与友谊的珍视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的宁静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更侧重于内心的平静。
  • 李白《月下独酌》:强调孤独与自我对话,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

这些资料有助于更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