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黄庭坚 〔宋代〕
宋玉短墙东畔,桃源落日西斜。
浓妆下著绣帘遮。鼓笛相催清夜。
转眄惊翻长袖,低徊细踏红靴。
舞余犹颤满头花。娇学男儿拜谢。
白话文翻译:
在宋玉的短墙东边,桃源的落日西斜。
浓妆之下,绣帘轻轻遮掩。鼓声和笛声催促着清夜。
我转头惊翻了长袖,轻轻踱步,红靴细声响。
舞毕后,头上的花仍在颤动。娇媚地学习男儿般拜谢。
注释:
- 宋玉: 战国时期的著名辞人,作品多表现离愁别恨。
- 桃源: 指桃花源,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理想的生活环境。
- 浓妆: 指女子的化妆,表现出一种艳丽的形象。
- 绣帘: 细致的帘幕,象征女子的娇柔。
- 鼓笛: 传统乐器,常用于庆典和宴会,象征节日的气氛。
- 长袖: 舞者的衣袖,表现舞蹈的优雅。
- 红靴: 表达女子的靓丽装扮。
- 头花: 头上的花饰,象征女子的美丽与青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风格清新俊逸,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西江月》写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文化繁荣。诗中描绘了女子在夜晚舞蹈的情景,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诗歌鉴赏:
《西江月》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个女子在夜晚舞蹈的美丽场景。诗歌开头以“宋玉短墙东畔,桃源落日西斜”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这里的“桃源”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指代,更是理想生活的象征,暗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描写,浓妆和绣帘交相辉映,突出了女子的娇媚与妩媚。鼓笛声的催促,增添了舞蹈的热烈气氛,使得整首诗生动而富有节奏感。舞者转眄惊翻长袖,低徊细踏红靴,传达出一种轻盈而灵动的美感。
最后一句“娇学男儿拜谢”则展现了女子的自信与独立,她不仅在舞蹈中展示自我,也在礼仪上学习男子的风范,体现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新角色。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重新认识。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美的追求,展现了黄庭坚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宋玉短墙东畔,桃源落日西斜: 通过地理位置的描绘,引入理想化的景象,产生一种宁静的氛围。
- 浓妆下著绣帘遮: 描绘女子的妆容和装饰,表现出她的娇美。
- 鼓笛相催清夜: 以乐声渲染气氛,增添夜晚的热烈感。
- 转眄惊翻长袖: 舞者转动身姿,长袖飞舞,展现舞蹈之美。
- 低徊细踏红靴: 轻盈的舞步,表现出一种优雅与灵动。
- 舞余犹颤满头花: 舞蹈结束后,仍显得生动,暗示舞者的活力与青春。
- 娇学男儿拜谢: 表现出女子的独立与自信。
修辞手法:
- 比喻: “桃源”比喻理想生活,表现出诗人美好的追求。
- 拟人: 舞者的动作被赋予了生命,表现其灵动之美。
- 对仗: 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新角色,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对新风尚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源: 理想的生活状态,象征幸福与美好。
- 长袖: 舞蹈的优雅,象征女性的柔美与灵动。
- 红靴: 代表青春与美丽,体现出女性的时尚感。
- 头花: 代表女性的娇美,象征青春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桃源”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理想的生活环境
- B. 战争的残酷
- C. 自然的荒野
-
“浓妆下著绣帘遮”中“绣帘”主要用来表现什么?
- A. 舞者的身份
- B. 舞者的妩媚
- C. 舞者的服饰
-
诗中“娇学男儿拜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女性的依赖
- B. 女性的独立
- C. 女性的无奈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黄庭坚的《西江月》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对舞者的描写和对生活的热爱,后者则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和对往事的追忆。两首诗在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虽有所不同,却都反映了宋代诗人的细腻情感与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黄庭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