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五日有诏以予班六卿赐对衣金带鞍马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5:05: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非念蹉跎马少游,
几年田野任沈浮。
衣章不称麒麟楦,
袍缊谁惭狐貉俦。
试问嗫嚅常束带,
何如款段自经丘。
感恩一念惟忧国,
莫笑隐居金络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经历的感慨与对国家的忧虑。他并不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感到懊悔,这几年在田野间漂泊、沉浮。虽然衣着的华丽无法与麒麟的脚印相提并论,但也没有必要因穿着朴素而感到羞愧。想问问那些常常显得拘谨的人,何不如我这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心中对国家的感恩之情,常常让我忧虑,别嘲笑我选择隐居的生活。
注释:
- 蹉跎:指时间的流逝,错过的意思。
- 沈浮:形容在社会中沉浮不定,生活不稳定。
- 衣章:指衣服的花纹、标志。
- 麒麟:传说中的瑞兽,象征吉祥。
- 袍缊:指衣服的质地,隐喻穿着的普通。
- 狐貉:泛指小动物,这里是用来比喻穿着不入流的人。
- 嗫嚅:形容说话结结巴巴,隐含拘谨的意思。
- 款段:形容宽松舒适的样子。
- 经丘:指自由自在,走出世俗的束缚。
- 金络头:金饰的头饰,暗示高贵的生活。
典故解析:
- 麒麟:在中国文化中,麒麟被视为祥瑞之兽,常常用于表示君子或贤人的德行与出众。诗人在这里用麒麟暗喻理想的高尚标准。
- 狐貉俦:狐与貉同为小动物,通常被视为低贱的象征,暗指社会地位较低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约1090年-约1150年),字季明,号白云,北宋末年人。作为诗人和政治家,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和对国家的忧虑而著称。岳珂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在战乱之际,他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尤为强烈。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之际,诗人以个人的经历和情感表达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隐居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诗人对名利与隐逸生活的看法。诗人不是沉迷于荣华富贵,而是以一种洒脱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前两句通过“蹉跎”和“沈浮”表明了岁月的无常,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接着,诗人用“衣章不称麒麟楦”来反映自己对外在名利的淡薄,强调内心的真实和宽容。面对那些拘谨的人,诗人发出质疑,呼唤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在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感恩,体现出一种责任感。即使选择隐居生活,也不意味着对国家的漠视,反而在隐居中更能思考国家的未来。这种情感的转折,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整体上,这首诗在用词、意象及情感表达上都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关怀与个人选择的深刻思考,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非念蹉跎马少游:
- 诗人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懊悔,表明了一种对于生活的豁达态度。
-
几年田野任沈浮:
- 诗人提到自己在田野的漂泊,暗指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
衣章不称麒麟楦:
- 诗人的衣着并不华丽,反映了对物质的无所谓。
-
袍缊谁惭狐貉俦:
- 质朴的穿着并不羞愧,表达自我认同和对外在评价的无所谓。
-
试问嗫嚅常束带:
- 质问那些拘谨的人,他们的生活是否真的自由。
-
何如款段自经丘:
- 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感恩一念惟忧国:
- 诗人心中常常牵挂国家的未来。
-
莫笑隐居金络头:
- 反驳他人对隐居生活的嘲笑,强调内心的责任感。
修辞手法:
- 对比:对比个人生活的自在与世俗对名利的追求。
- 反问:通过反问的形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象征:麒麟与狐貉的对比,象征着高尚与低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名利的淡然、对生活的豁达以及对国家的深切关怀。诗人在选择隐逸生活的同时,心中始终不忘国家的忧患,展现了一个诗人的情怀与责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蹉跎:象征时间的流逝、人生的无常。
- 田野:代表自然、自由的生活状态。
- 麒麟:象征理想的高尚与追求。
- 狐貉:象征社会地位的低下与世俗的评判。
- 金络头:象征高贵与权势的生活。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心中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蹉跎”是什么意思? A. 追逐 B. 流逝 C. 遇险
答案:B -
诗人对自己穿着的态度是? A. 羞愧 B. 不在乎 C. 骄傲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狐貉”主要象征? A. 高贵 B. 低贱 C. 神秘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 岳珂与陶渊明在隐逸与世俗的对比中,陶渊明更强调自然与人和谐,而岳珂则在个人选择中融入了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岳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