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三日始就郊墅拜宝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

时间: 2025-01-01 15:18:33

槐影西清舞翠鸾,竹宫高接五云环。

职陪温洛图书地,名在元封卜祝间。

昼访未承龙阁问,晨香犹而羽衣班。

祠官到处无公事,且听松声老此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槐影西清舞翠鸾,
竹宫高接五云环。
职陪温洛图书地,
名在元封卜祝间。
昼访未承龙阁问,
晨香犹而羽衣班。
祠官到处无公事,
且听松声老此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九月十三日来到郊外的宝谟阁,拜访直学士提举江州的情景。诗中提到,槐树的影子在西边的阳光下摇曳,仿佛在翩翩起舞的翠色凤凰,竹子搭建的宫殿与高空的五云相接。自己身处的地方伴随着温洛的文书气息,名声在元封时代的卜祝之间流传。白天去龙阁询问未果,清晨的香气依旧留在身上,仿佛羽衣飘荡。祠堂的官员到处游荡,没有公事可做,倒不如静静地倾听松树的声音,老去在这座山中。

注释:

  • 槐影:槐树的影子。
  • 翠鸾:指绿色的凤凰,象征美好与高贵。
  • 竹宫:竹子搭建的宫殿,意指环境清雅。
  • 温洛:温州、洛阳,古代文化中心。
  • 元封:汉武帝时期,意指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 龙阁:可能指高阁或书院,象征学术。
  • 羽衣:古代高官的服饰,象征身份与地位。
  • 松声:松树的声音,象征自然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约1080-约1130),字仲明,号云溪,南宋时期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多集中于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历郊外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高雅生活的向往。诗中所提到的宝谟阁和直学士提举江州的角色,反映出当时文人对官职与学问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观描写和高雅的文化氛围为主题,通过多样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的心境与理想。开篇的“槐影西清舞翠鸾”,以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而“竹宫高接五云环”则烘托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仿佛身处人间仙境。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展现自己作为文人的自豪感与理想追求。

诗中提到的“职陪温洛图书地,名在元封卜祝间”,不仅展示了诗人对文化的认同,也隐含了对历史的敬仰。诗的最后几句,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对生活的淡泊与宁静的向往,尤其是“且听松声老此山”,更是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槐影西清舞翠鸾:槐树的影子在清风中舞动,宛如美丽的凤凰。
  2. 竹宫高接五云环:竹子搭建的宫殿高耸,与空中的五云相连。
  3. 职陪温洛图书地:自己身处的地方,伴随着温州与洛阳的文化气息。
  4. 名在元封卜祝间:自己的名声在汉代的繁荣中流传。
  5. 昼访未承龙阁问:白天去龙阁询问,但没有得到回应。
  6. 晨香犹而羽衣班:清晨的香气依然留存,仿佛身披羽衣。
  7. 祠官到处无公事:祠堂的官员到处游荡,没有公务可做。
  8. 且听松声老此山:不如静静地听松树的声音,安享这山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槐影比作舞动的凤凰,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拟人:松声被赋予生命,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感。
  • 对仗:如“职陪温洛”和“名在元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文化理想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官场和世俗生活的淡漠,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槐影:象征着优雅与高贵。
  2. 翠鸾:代表美好与理想。
  3. 竹宫:反映出诗人高雅的生活追求。
  4. 松声:象征自然的静谧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槐影”指的是: A. 槐树的影子
    B. 槐树的花
    C. 槐树的果实
    D. 槐树的根

  2. “翠鸾”在诗中象征: A. 富贵
    B. 美丽
    C. 平和
    D. 伤感

  3. 诗人对官场的态度是: A. 渴望
    B. 蔑视
    C. 依赖
    D. 忧虑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作品,描绘了对故乡的思念。
  • 《春望》:杜甫的作品,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对比:

  • 岳珂与李白的作品常常涉及自然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但岳珂更注重文化历史的提及,而李白则更加关注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在意象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岳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