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太师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9:35:42

南北通和自古无,如今万里混车书。

传闻每遣皇华使,外国人争问起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寿太师 其二
作者: 吴顺之 〔宋代〕

南北通和自古无,如今万里混车书。
传闻每遣皇华使,外国人争问起居。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南北之间从未和谐相通,但如今万里之遥的车书往来频繁。传闻每次派遣皇华使者,外国人都争相询问朝廷的情况。


注释:

字词注释:

  • 南北通和:指南方与北方的和谐交往,自古以来并不容易。
  • 万里混车书:指书信往来,形容距离遥远而信息频繁。
  • 皇华使:指朝廷派遣的使者,通常是带有官方身份的重要人物。
  • 起居:指生活起居,即个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南北通和”可看作对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呼应,南北和谐相处并不常见。
  • “皇华使”可能与历史上多次派遣的使者有关,如唐代的“安史之乱”后,朝廷对外的外交政策变化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顺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词作闻名,作品多表现对国家盛衰、时局变迁的思考,擅长运用典故,风格极具个性。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与外族关系紧张之时,诗人通过描绘南北之间的交往,反映了国家的统一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南北之间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统一与和谐的渴望。开头的“南北通和自古无”一语,点明了南北关系的艰难,而“如今万里混车书”则传达了在信息时代,南北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已然成为可能,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接着,诗人提及“皇华使”的派遣,说明了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外国人“争问起居”,不仅体现了外部对中国政局的关注,也隐含了对中国古文化的尊重与渴望理解。这种现象不仅表明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映射出人们对朝廷的关心与期待。

整首诗在叙述中透着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同时又流露出对未来的希望。诗人通过对比古今,展示了历史的脉络和当代的变迁,既有对过往的感慨,又有对未来的展望,情感深邃而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北通和自古无:这一句表明南北之间的和谐关系从历史上看一直都是不容易的,暗含对分裂的遗憾。

  2. 如今万里混车书:表达了现代通讯的便利,尽管地理遥远,但信息的交流却非常频繁,这是历史的进步。

  3. 传闻每遣皇华使:指的是朝廷派遣的使者,说明国家在不断进行外交活动。

  4. 外国人争问起居:外部国家对中国朝廷的动态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反映出国与国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人通过古今对比,强调南北关系的变化与时代的进步。
  • 排比:用“争问起居”展现了外国对中国的期盼和重视,增强了语气的紧迫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南北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对外交流的深切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未来和谐关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北:象征着国家的分裂与统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车书:代表着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 皇华使:象征着国家的外交使命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南北之间的关系如何?

    • A. 一直和谐
    • B. 自古以来就难以和谐
    • C. 现代已经解决
  2. “皇华使”代表什么?

    • A. 商人
    • B. 朝廷使者
    • C. 农民
  3. 外国人对中国的关心表现在哪一句中?

    • A. 南北通和自古无
    • B. 如今万里混车书
    • C. 争问起居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悲痛情感与历史的沧桑。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吴顺之的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