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邸报二首》

时间: 2025-01-01 16:10:46

并驱华毂适通逵,中路安知判两岐。

邪等惟余尤甚者,好官非汝孰为之。

累臣放逐无还理,陛下英明有寤时。

闻向萧山呼渡急,想追前事亦颦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邸报二首》 并驱华毂适通逵,中路安知判两岐。
邪等惟余尤甚者,好官非汝孰为之。
累臣放逐无还理,陛下英明有寤时。
闻向萧山呼渡急,想追前事亦颦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作者通过对朝政的观察,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深深忧虑。诗中提到的“华毂”和“通逵”,象征着繁华的表象,而“中路安知判两岐”则表达了对方向迷失的困惑。作者对官员的贪腐与无能感到失望,认为只有那些邪恶的人仍然在掌权,而真正有能者却被抛弃。最后提到的“萧山呼渡急”,暗示着对历史教训的追忆,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思。

注释:

  • 华毂:华丽的车轮,象征繁华的生活。
  • 通逵:通行的大道,意指繁华的路途。
  • 判两岐:判断道路的分岔,暗指选择的困惑。
  • 累臣:被贬的臣子。
  • 英明:聪明明智的统治者。
  • 萧山:地名,历史上曾发生过重要事件。

典故解析:

  • 萧山:历史上与王权更替、纷争有关,象征着政治动荡和历史教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梦阮,号峦崖,晚号云洲,江苏苏州人。他的诗风独特,擅长用典,情感深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面对动荡的局势,刘克庄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时政的忧虑与思考。

诗歌鉴赏:

《读邸报二首》以其深刻的政治洞察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反思而引人注目。诗人通过对“华毂”和“通逵”的描绘,揭示了表面繁华之下的深层次问题,表现出对当时腐败政治的不满与愤慨。诗中“邪等惟余尤甚者”一句,强烈指责了那些依然在权力之上的无能与贪腐之辈,而真正有才干的人则被抛弃,这种对比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与愤怒。

“陛下英明有寤时”一句,既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期待,也带有讽刺的意味,暗示即使是拥有明智之君,依然难以改变腐败的现状。最后提到的“想追前事亦颦眉”则表明了对历史教训的深思,引导读者反思国家的未来。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充满力量,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社会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并驱华毂适通逵:描绘了华丽的车子在大路上行驶,象征繁华的景象。
  2. 中路安知判两岐:在繁华的表象下,如何知道前方的道路会如何分岐,暗示对未来的迷茫。
  3. 邪等惟余尤甚者:指那些仍然在位的贪官污吏,表达对他们的不满。
  4. 好官非汝孰为之:讽刺那些未能为民所用的好官,质疑他们的能力。
  5. 累臣放逐无还理:被贬的臣子无法得到复职,反映出政治的不公。
  6. 陛下英明有寤时:希望统治者能够觉醒、明智。
  7. 闻向萧山呼渡急:提到历史的教训,暗示对过去的回忆。
  8. 想追前事亦颦眉:回想过去的事情,感到忧虑和愁苦。

修辞手法:

  • 对比:繁华与腐败之间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象征:用“华毂”和“通逵”象征国家的繁荣与衰败。
  • 反讽:对“好官”的质疑,揭示出表象与实质之间的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腐败政治的深切批判与对未来的忧虑,诗人希望统治者能够明智、清醒,同时也在反思历史的教训,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毂:象征繁华的表象与奢华的生活方式。
  • 通逵:象征通畅的政治与社会。
  • 萧山:象征历史教训与政治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华毂”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繁华的生活
    • B. 贫穷的生活
    • C. 自然风光
  2. 诗中提到的“陛下英明有寤时”反映了什么情感?

    • A. 对统治者的绝望
    • B. 对统治者的期待
    • C. 对统治者的嘲讽
  3. “想追前事亦颦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忧虑
    • C.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较,刘克庄的诗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心,但刘克庄更倾向于政治批判,而杜甫则通过个人情感反映国家的衰败。两者在情感表达和主题上均有深刻的共鸣。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刘克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