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善夫赴鹭洲山长二首》

时间: 2025-01-19 20:08:29

柴门病后少曾开,今日人扶出郭来。

君奉潘舆贫亦乐,我贪汉橐老犹呆。

明师不患无高弟,大匠何尝有弃材。

若见蓬仙烦问讯,掉头一去几时回。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方善夫赴鹭洲山长二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原文展示:

柴门病后少曾开,
今日人扶出郭来。
君奉潘舸贫亦乐,我贪汉橐老犹呆。
明师不患无高弟,大匠何尝有弃材。
若见蓬仙烦问讯,掉头一去几时回。


白话文翻译:

自从病后,我的柴门很少打开,今天有人扶我走出城外。
你虽靠着潘舸,生活贫困却也知足,我却还惦记着汉代的财富,心中依旧迷茫。
明智的老师不怕没有优秀的弟子,大工匠又怎会舍弃良材呢?
如果有一天见到蓬莱仙人,别忘了问我,何时才能再回来?


注释:

  • 柴门:指简陋的家门,这里隐喻诗人简朴的生活。
  • 潘舸:指潘江的船,古代诗人常用来象征贫困生活中的乐趣。
  • 汉橐:指汉代的钱财,诗人感慨自己仍在追求物质。
  • 明师:指德高望重的老师。
  • 蓬仙:指神仙,象征理想和追求的境界。

典故解析:

  • 潘舸:出自古代文学,象征简朴而知足的生活。
  • 大匠:比喻技艺高超的人士,意在说明人才的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梦阮,号天池,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激昂著称。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后期经历战乱,诗风逐渐沉郁。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病后,表达了对朋友的送别之情,同时也透出对生活的深思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在病后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开头的“柴门病后少曾开”透露出诗人健康的缺失和孤寂的生活状态,形成了整个诗的基调。接着提到朋友方善夫的送别,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对自我的反思。

诗中“君奉潘舸贫亦乐”一语,体现了诗人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精神的追求,虽然生活贫困但仍然乐观。反观“我贪汉橐老犹呆”,则流露出一种对过去丰盛生活的眷恋与不甘,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显而易见。

后面的“大匠何尝有弃材”则以比喻的手法,强调了在任何领域中都不应轻易放弃有潜力的人才,隐喻着对后辈的期望与对自身能力的反思。最后以“若见蓬仙烦问讯”结束,营造出一种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同时又带有一种无奈的情绪,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情感,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展现了刘克庄独特的诗歌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柴门病后少曾开:诗人因病在家,生活封闭,门几乎不曾打开。
  2. 今日人扶出郭来:今天有人来扶他走出城外,暗示着久违的交流与希望。
  3. 君奉潘舸贫亦乐:朋友即使生活贫困仍能乐观,代表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
  4. 我贪汉橐老犹呆:诗人对物质的追求未曾放下,心中依然迷惘。
  5. 明师不患无高弟:好的老师不会担心没有优秀的弟子,寓意人才的培养。
  6. 大匠何尝有弃材:优秀的工匠不会轻易放弃有潜力的材料,强调对人才的珍视。
  7. 若见蓬仙烦问讯:诗人希望有一天能见到理想中的仙人,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8. 掉头一去几时回: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感,表达了对归属感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老师和工匠比喻为培养和珍视人才的象征。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送别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柴门:象征着封闭与孤独的生活状态。
  • 潘舸:暗示了在贫困中仍能找到乐趣的生活态度。
  • 汉橐:代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怀念。
  • 蓬仙:象征理想境界与人格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柴门”象征什么?

    • A. 富贵生活
    • B. 封闭与孤独
    • C. 自由自在
    • 答案:B
  2. “君奉潘舸贫亦乐”表达了什么态度?

    • A. 对贫穷的抱怨
    • B. 对生活的乐观
    • C. 对物质的贪婪
    • 答案:B
  3. “大匠何尝有弃材”比喻了什么?

    • A. 人才的珍贵
    • B. 工匠的技术
    • C. 物质的追求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王之涣:同样表达送别之情。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表现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作品与李白的风格不同,前者更加沉郁、哲理深邃,而后者则多以豪放、奔放著称。两者在表达情感上各有千秋,但都传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刘克庄及其他宋代诗人的经典作品。
  • 《诗词鉴赏入门》:提供古诗词赏析的基本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