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裴澜》

时间: 2025-01-14 23:22:41

绮云初堕亭亭月,锦席惟横滟滟波。

宋玉逢秋正高卧,一篇吟尽奈情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裴澜 作者:赵嘏 〔唐代〕

绮云初堕亭亭月,
锦席惟横滟滟波。
宋玉逢秋正高卧,
一篇吟尽奈情何。


白话文翻译:

初秋的夜空中,绮丽的云彩刚刚散落,明亮的月亮高挂。华美的锦席之上,波光粼粼,仿佛在荡漾着水波。宋玉在这个秋天正躺在床上,吟诵着诗篇,但心中对情感的无奈却难以释怀。


注释:

字词注释:

  • 绮云:形容色彩斑斓的云彩。
  • 初堕:初次落下,形容云彩的变化。
  • 亭亭月:高悬的月亮,形容其清晰明亮。
  • 锦席:用锦缎做成的席子,形容华美。
  • 滟滟波:波光粼粼,形容水面波光闪烁。
  • 宋玉: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以抒情诗闻名。
  • 高卧:指高卧在床,享受宁静的时光。
  • 一篇吟尽:指吟诵的诗篇已尽,表达情感的无奈。

典故解析:

  • 宋玉: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常以悲情著称,此处提到他,暗示诗人与其情感相通,体会到深秋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 663-730),字子美,号阳春,唐代诗人,曾任翰林学士。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与人文景观,情感细腻。本诗作于他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盛世,诗人通过描写初秋的景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诗中结合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展现了一种深邃的情感状态。


诗歌鉴赏:

《寄裴澜》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古诗。整首诗通过描写初秋的夜晚,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开头两句“绮云初堕亭亭月,锦席惟横滟滟波”描绘了一个清冷而美丽的夜晚,云彩和月亮的交织,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金色的月光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映衬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第三句“宋玉逢秋正高卧”引入了历史人物宋玉,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人物相结合,表达了一种对秋天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宋玉在高卧中吟诗,正是对生活安逸的追求,但在此时却感到情感的无奈与孤寂。最后一句“一篇吟尽奈情何”则是情感的高潮,诗人通过吟诵诗篇来抒发情感,但最终却无奈地感到无以自释,揭示了对友人的思念和人生的无常。

整首诗用词精炼,意象丰富,情感细腻,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绮云初堕亭亭月:描绘了初秋夜晚绮丽的云彩和明亮的月亮,展现出一种清晰而美丽的自然景象。
  2. 锦席惟横滟滟波:华美的锦席上波光荡漾,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3. 宋玉逢秋正高卧:引入宋玉,暗示诗人与历史人物之间的情感共鸣,表现出一种孤独的高卧状态。
  4. 一篇吟尽奈情何:表达了诗人对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无奈,尽管吟诵诗篇,心中却难以释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绮云”和“锦席”比喻美好而富有情感的生活场景。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波光被赋予了生命的特性,增添了情感的丰富性。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人物的结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于情感的细腻刻画和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绮云:象征着美丽与变幻。
  2. 亭亭月:象征着孤独与宁静,月亮常被视为思念的象征。
  3. 锦席:代表奢华与安逸的生活。
  4. 滟滟波:象征着流动的时间与情感的波动。
  5. 宋玉:作为历史人物,象征着诗人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赵嘏的《寄裴澜》是写给谁的诗?

    • A. 李白
    • B. 裴澜
    • C. 宋玉
    • D. 王维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绮云初堕____月”,填入正确的词。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宋玉是战国时期的诗人。(对/错)

答案:

  1. B
  2. 亭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 《秋夕》 - 杜甫

诗词对比: 将《寄裴澜》和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两者都在描写月夜,但赵嘏更侧重于对友人的思念,而李白则是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自饮自乐。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诗人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诗经讲解》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唐诗及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