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海云寺 宋祁 〔宋代〕
十里云边寺,重驱千骑来。 天形欹野尽,江势让山回。 园竹浓成幄,楼钟近殷雷。 斜阳归鞅促,飞盖冒轻埃。
白话文翻译:
在十里之外的云边,有一座寺庙,我再次驱使着千骑来到这里。 天空的形状倾斜,野外的尽头,江水的气势让山峦回转。 园中的竹子浓密得像帐篷,楼上的钟声近似雷鸣。 斜阳下,归途匆匆,飞驰的车盖沾满了轻尘。
注释:
- 重驱千骑来:再次带领众多随从前来。
- 天形欹野尽:天空的形状倾斜,野外的尽头。
- 江势让山回:江水的气势使得山峦回转。
- 园竹浓成幄:园中的竹子浓密得像帐篷。
- 楼钟近殷雷:楼上的钟声近似雷鸣。
- 斜阳归鞅促:斜阳下,归途匆匆。
- 飞盖冒轻埃:飞驰的车盖沾满了轻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海云寺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旅途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祁在游览海云寺时所作,通过对寺庙周围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旅途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游海云寺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诗中“十里云边寺”一句,即点明了寺庙的位置,又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天形欹野尽,江势让山回”则进一步以壮阔的笔触描绘了天空和江水的气势,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宏大。后两句“园竹浓成幄,楼钟近殷雷”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园中竹子的浓密和楼上钟声的震撼,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最后两句“斜阳归鞅促,飞盖冒轻埃”则表达了作者对旅途的感慨,以及对归途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里云边寺”:点明了寺庙的位置,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 “重驱千骑来”:表达了作者再次带领众多随从前来的情景。
- “天形欹野尽”:描绘了天空的形状倾斜,野外的尽头。
- “江势让山回”:以壮阔的笔触描绘了江水的气势,使得山峦回转。
- “园竹浓成幄”: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园中竹子的浓密。
- “楼钟近殷雷”:描绘了楼上钟声的震撼。
- “斜阳归鞅促”:表达了作者对旅途的感慨,以及对归途的期待。
- “飞盖冒轻埃”:描绘了飞驰的车盖沾满了轻尘的情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园竹浓成幄”中的“浓成幄”比喻竹子浓密得像帐篷。
- 拟人:“江势让山回”中的“让山回”拟人化了江水的气势。
- 对仗:“天形欹野尽,江势让山回”中的“天形”与“江势”,“欹野尽”与“让山回”形成了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旅途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天空、江水、竹子、钟声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旅途的感慨。
意象分析:
- “十里云边寺”:寺庙位于云边,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 “天形欹野尽”:天空的形状倾斜,野外的尽头,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象。
- “江势让山回”:江水的气势使得山峦回转,展现了自然的壮丽。
- “园竹浓成幄”:园中的竹子浓密得像帐篷,展现了自然的细腻。
- “楼钟近殷雷”:楼上的钟声近似雷鸣,展现了自然的震撼。
- “斜阳归鞅促”:斜阳下,归途匆匆,展现了旅途的感慨。
- “飞盖冒轻埃”:飞驰的车盖沾满了轻尘,展现了旅途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园竹浓成幄”中的“浓成幄”比喻了什么? A. 竹子浓密得像帐篷 B. 竹子浓密得像森林 C. 竹子浓密得像山峦 D. 竹子浓密得像河流
-
诗中“江势让山回”中的“让山回”拟人化了什么? A. 江水的气势 B. 山峦的形状 C. 天空的形状 D. 竹子的浓密
-
诗中“楼钟近殷雷”中的“近殷雷”描绘了什么? A. 楼上的钟声近似雷鸣 B. 楼上的钟声近似风声 C. 楼上的钟声近似雨声 D. 楼上的钟声近似鸟鸣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旅途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旅途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苏轼《题西林壁》与宋祁《游海云寺》: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
- 王安石《泊船瓜洲》与宋祁《游海云寺》:两首诗都通过对旅途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旅途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宋代文学史》
- 《宋祁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