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秋》

时间: 2025-01-01 12:04:45

夏律昨留灰,秋箭今移晷。

峨嵋岫初出,洞庭波渐起。

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

运流方可叹,含毫属微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度秋
夏律昨留灰,秋箭今移晷。
峨嵋岫初出,洞庭波渐起。
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
运流方可叹,含毫属微理。

白话文翻译:

夏天的律令刚刚留下些余温,现在秋天的时光已悄然流逝。
峨嵋山的轮廓开始显现,洞庭湖的波浪逐渐涌起。
桂花在幽静的山岩中悄然绽放,菊花在灞河岸边盛开。
面对流逝的时光只能感叹,写下这些感慨仿佛也只是微不足道的道理。

注释:

  • 夏律:指夏天的气候或律令,留下的余温。
  • 秋箭:形容秋天的迅速到来,如箭一般快速。
  • 峨嵋岫:指峨嵋山的山峰。
  • 洞庭波:指洞庭湖的波涛。
  • 桂白:桂花,指白色的桂花。
  • 菊黄:指黄色的菊花。
  • 运流:运转流动,暗指时间的流逝。
  • 含毫:指拿着笔,寓意写作。

典故解析:

  • 峨嵋:峨嵋山位于四川省,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代表高耸的山岳。
  •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常被用作秋意的象征。
  • 桂花与菊花:在中国文学中,桂花象征着高洁与优雅,而菊花则常常与秋天和坚韧的精神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8年-649年),字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统治者之一,并且他本人也是一位文学家,诗词创作颇具成就。

创作背景:

《度秋》创作于秋天,李世民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度秋》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李世民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夏秋交替时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他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诗中,夏季的余温与秋的迅速来临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时光流逝的无情与不可逆转。

前四句中,诗人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峨嵋山的轮廓初现,洞庭湖的波涛渐起,桂花和菊花的盛开,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通过这些自然景象,李世民不仅表现了对时令变化的敏感,更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思考。

最后两句则转向个人的哲理思考,面对时间的流逝,诗人感到无奈与叹息,写下这些感慨似乎只是微不足道的道理。这种内心的感慨与自然景象的描绘相辅相成,使整首诗在抒情与叙事之间取得了平衡,展现出李世民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夏律昨留灰:夏季的气息尚未消散,余温仍在。
  2. 秋箭今移晷:秋天像箭一样迅速地到来了,日影也随之变化。
  3. 峨嵋岫初出:峨嵋山的轮廓开始显现,暗示了秋天的到来。
  4. 洞庭波渐起:洞庭湖的波浪逐渐涌起,体现了自然的变化。
  5. 桂白发幽岩:桂花在安静的山岩中悄然绽放,象征着清雅。
  6. 菊黄开灞涘:黄色的菊花在灞河岸边盛开,显现出秋的特征。
  7. 运流方可叹:面对流逝的时间,诗人感慨不已。
  8. 含毫属微理:写下这些感慨,似乎只是微不足道的道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的流逝比作箭,形象生动。
  • 对仗:前后句子结构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李世民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他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与对生命短暂的认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夏律:象征着生命的繁荣与活力。
  • 秋箭:象征着时间的飞逝与无情。
  • 桂白:象征着高洁与优雅。
  • 菊黄:象征着坚韧与秋天的成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世民的《度秋》描绘了哪个季节的变化?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峨嵋岫”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四川
    • B. 湖南
    • C. 河南
    • D. 江苏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 A. 兴奋
    • B. 感叹
    • C. 快乐
    • D. 悲伤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度秋》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人内心的感慨,但《度秋》更注重时间的流逝,而《春望》则关注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世民与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