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孜孜矻矻》
时间: 2025-01-01 16:19: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霖铃·孜孜矻矻
王安石 〔宋代〕
孜孜矻矻。向无明里强作窠窟。
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
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
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
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
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
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
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无奈与淡漠,借助对佛教哲理的思考,强调了内心的觉悟与真实的自我。诗人认为在无明中努力追求名利,殊无益处,纵然有千般计策,最终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只有在明悟之中,才能超越世俗的纷扰,追寻内心的真实。
注释
- 孜孜矻矻:形容勤奋努力的样子,常用于形容人对某事的执着。
- 无明:佛教用语,指对事物真相的无知与迷惑。
- 窠窟:比喻安身立命之处。
- 浮名浮利:指虚无的名利。
- 明空妙觉:指明亮的智慧和灵妙的觉悟。
- 浮沤:形容浮华的现象。
- 本源自性天真佛:佛教中指每个人内心的本性如同佛般纯真。
- 阎罗老子:指阎罗王,掌管阴司之神,象征死亡和命运。
- 唐突:指不经意间的失误或冒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推行新法以振兴国家经济与军事。他的诗词多表现对时局的关切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朴实而深刻。
创作背景
《雨霖铃·孜孜矻矻》创作于王安石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浮华世界的清醒认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对佛教思维的阐释,试图寻找心灵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词在结构上简洁明了,通过对名与利的质疑,引出对自我内心的探寻。王安石以“孜孜矻矻”开篇,便明确了自己对世俗的反思。接着,诗中提到的“浮名浮利”不仅是对虚假名利的揭露,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诗人通过“幸有明空妙觉”来表达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强调内心的觉悟比外在的追求更为重要。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出一种对虚妄的警醒与对真实自我的认知。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通过佛教的视角,反思生活中的迷惑与执着。
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十分沉重,透出一种对生死的无奈与思考,尤其是最后两句,描绘了一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令人深思。王安石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使这首词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具有了高度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孜孜矻矻:表达对生活的执着与努力,但这种努力似乎是徒劳的。
- 向无明里强作窠窟:在无知与迷惑中努力寻找安身之处,表示一种盲目的追求。
- 浮名浮利何济:问浮华的名利对人生的真正价值有什么帮助,表露出对世俗的批判。
- 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即使有值得留恋之处,但命运却是无常与仓促的。
- 幸有明空妙觉:有幸能在纷扰中获得智慧与觉悟。
- 缘底事抛了全潮:抛弃所有的世俗牵绊,回归内心的真实。
- 认一浮沤作瀛渤:承认浮华的存在,但不被其迷惑。
- 本源自性天真佛:强调每个人内心都有纯真的佛性,需回归本源。
- 只些些妄想中埋没:形容世俗的妄想让人迷失了自我。
- 贪他眼花阳艳:对外界繁华的贪求,使人迷失。
- 谁信道本来无物:质疑世间的真实,是否如佛教所言一切皆空。
- 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一旦迷失,终究要面对命运的无情。
- 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即使再多的计谋,最终也难以逃避命运的安排。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浮名浮利与内心觉悟的对比,突显内心的真实与外在的虚幻。
- 象征:用“阎罗老子”象征命运,反映生命的无常。
- 比喻:将世俗名利比作“浮沤”,强调其短暂与无价值。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名利的反思与对内心真实的追寻,展现了王安石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佛教的哲学,强调了内心的真正觉悟与生命的无常,呼唤人们放下执念,回归自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空:象征智慧与觉悟。
- 浮名浮利:象征虚幻与无价值的追求。
- 天真佛:象征内心真实与纯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孜孜矻矻”意为:
- A. 漫不经心
- B. 勤奋努力
- C. 随意而为
- D. 忍耐克己
-
诗中提到的“浮名浮利”主要指:
- A. 真正的财富
- B. 虚假的名声与利益
- C. 传统的美德
- D. 内心的追求
-
诗人借助什么哲学思想表达对世俗的批判?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儒家
- D. 兵法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白的《将进酒》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与王安石的《雨霖铃·孜孜矻矻》相比,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更倾向于享受生活的乐趣,虽然同样有对人生的思考,但情感基调更为乐观。王安石则更为沉重,强调内心的觉悟与对世俗的反思。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