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筑室将毕道祖亦作宅基治园作四诗示道祖》

时间: 2025-01-10 00:39:22

世事只如许,幽居诚乐哉。

报安知楚竹,索笑得江梅。

岸放平湖入,窗邀远岫来。

两家车马地,莫遣染苍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世事只如许,幽居诚乐哉。
报安知楚竹,索笑得江梅。
岸放平湖入,窗邀远岫来。
两家车马地,莫遣染苍苔。

白话文翻译:

世间的事情不过如此,幽静的居所真让人感到快乐。
我如何知道你的安好?如同竹子在楚地般清幽,
想要寻求欢笑,便得在江边梅花下。
河岸的水面平静地流入,窗外邀请远山的景色。
两家车马的地方,不要让苍苔沾染了。

注释:

  • 世事只如许:世间的事务不过如此,暗示对世俗生活的淡然态度。
  • 幽居:隐居,远离喧嚣的生活。
  • 报安:问候安好,表达对他人近况的关心。
  • 楚竹:指的是楚地的竹子,象征清幽。
  • 索笑得江梅:寻求欢乐,得到江边梅花的美好景致。
  • 岸放平湖入:河岸与湖面平静的交融,形象化自然的和谐美。
  • 窗邀远岫来:窗外的远山景色,展示自然的美丽。
  • 两家车马地:指两家人之间的地方,暗示邻里和睦。
  • 莫遣染苍苔:不要让青苔覆盖,隐含对环境的爱护与珍惜。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楚竹”和“江梅”都是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象征意义的植物。“楚竹”常与隐逸、清雅相联系,而“江梅”则代表着坚韧与美丽。这些象征传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和隐逸生活,表达对世俗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时代背景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而优美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开头的“世事只如许”表明了诗人对世俗事务的不屑,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幽静的居处让他感到真正的快乐,这种淡然的心境与喧嚣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通过“楚竹”和“江梅”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美的赞美,表达出一种寻求欢笑与宁静的愿望。最后两句则描绘了邻里和睦的生活场景,透露出诗人对环境的珍视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满的生活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世事只如许,幽居诚乐哉。
    世间的事物不过如此,身处幽静的居所真让人感到快乐。

  2. 报安知楚竹,索笑得江梅。
    如何能知道你的安好?就像楚地的竹子那样清幽,想要寻求欢笑,就得在江边梅花下。

  3. 岸放平湖入,窗邀远岫来。
    河岸与湖面平静地交融,窗外的远山景色如同邀请一般。

  4. 两家车马地,莫遣染苍苔。
    在两家相邻的地方,不要让青苔覆盖,暗示对环境的爱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居生活和自然的美好进行比较,增强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报安知楚竹,索笑得江梅”,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窗外远山似乎在邀请,使自然景色具有人情味。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恼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竹:象征清幽、隐逸的理想。
  • 江梅:代表坚韧与美丽,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平湖:体现自然的宁静和和谐。
  • 远岫:远山的景象,象征诗人的向往与憧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追求内心的宁静
    c) 追求权力

  2. “楚竹”和“江梅”分别象征什么? a) 财富和名声
    b) 清幽和美丽
    c) 忍耐和愤怒

  3. 诗中提到的“苍苔”是指什么? a) 绿色的植物
    b) 生活的烦恼
    c) 不要让环境变得肮脏

答案:

  1. b) 追求内心的宁静
  2. b) 清幽和美丽
  3. c) 不要让环境变得肮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居生活中的宁静与美好,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则更强调田园生活的简朴与乐趣。这些作品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共同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美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