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时间: 2024-09-19 21:54: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
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
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
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
待听催檐泻竹声。
白话文翻译:
雪后到乾明寺,我在这里过夜。
门外的山光令人惊讶,
我踏着雪屐走在台阶前。
春风和花意误入长春苑,
云和月光长久停留在不夜城。
不允许牛羊踏伤洁白的雪,
且看乌鸦和喜鹊在新晴中嬉戏。
更应该带上被子留在僧人的榻上,
等着听那催促的竹声从屋檐下滴落。
注释:
字词注释:
- 山光:山的光彩,指雪后山色明丽。
- 屐齿:雪屐的齿,指雪地上留下的脚印。
- 长春苑:古代传说中的仙境,寓意春天的美好。
- 不夜城:形容夜晚明亮如昼的地方。
- 牛羊:指田园生活中的家畜,象征宁静与自然。
- 鸦鹊:乌鸦和喜鹊,常用来象征吉凶。
- 催檐泻竹声:形容竹子在雨水滴落时的声音,具有清脆悦耳的特点。
典故解析:
- 长春苑:出自古代文人对长春的向往,象征着永恒的青春和美丽。
- 不夜城:常用于描述灯火辉煌或光明的地方,表示安宁与富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因其才华横溢,常被称为“苏东坡”。他的诗、词、文、赋均有杰出成就,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细腻。苏轼的诗歌常体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表达了他在困境中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经过一场大雪,诗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宁静与美好,虽有身世之感,但心中依旧向往与享受当下的生活。
诗歌鉴赏:
苏轼的《雪后到乾明寺遂宿》是一首描绘雪后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苏轼通过对雪后景色的细腻观察,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开篇即以“门外山光马亦惊”点出雪后山景的壮丽,令人惊叹;接着“阶前屐齿我先行”则将读者带入诗人的视角,感受到他在雪地中行走的轻盈与惬意。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描绘了春风、花朵与云月交织的美景,展现出一种人间仙境的感觉。这些意象让人感受到冬雪的消融和春天的即将到来,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延续。
后半部分,诗人用“未许牛羊伤至洁”表达对洁白雪地的珍视,而“且看鸦鹊弄新晴”则表现出自然界生灵的欢愉,增添了生活的乐趣。结尾的“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在寺庙中静谧的夜晚,期待着竹子滴水的声音,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温馨和宁静的气氛。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在艰难困境中依然热爱生活、欣赏自然的态度,体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门外山光马亦惊:雪后明亮的山景让马儿也感到惊讶,体现了自然的壮观。
- 阶前屐齿我先行:我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表现出诗人的行走与探索。
- 风花误入长春苑:春风和花香仿佛误入了理想的境地,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 云月长临不夜城:云彩和月光共同照耀,营造出夜晚明亮的氛围。
- 未许牛羊伤至洁:不允许牛羊在洁白的雪地上践踏,表达对雪景的珍惜。
- 且看鸦鹊弄新晴:看乌鸦和喜鹊在新晴的天气里欢快地玩耍,表现生机与活力。
- 更须携被留僧榻:应该带上被子,留宿在僧人的床榻上。
- 待听催檐泻竹声:等待听那催促的竹水声,显示出对宁静的向往和内心的平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山光、牛羊、鸦鹊等赋予生命,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如“风花”与“云月”的对照,使得诗歌更加工整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雪后自然的美景为背景,传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即使在逆境中,仍然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内心的平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和宁静。
- 山光:自然之美的体现,代表宏伟和壮丽。
- 鸦鹊: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 竹声:代表宁静与和谐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春苑”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美好
B. 田园生活
C. 离别的伤感 -
“门外山光马亦惊”中的“马”代表什么? A. 诗人的情感
B. 自然的和谐
C. 生活的困扰 -
诗人最后提到的“催檐泻竹声”意味着什么? A. 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B.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C. 对自然的不满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景象,但更关注社会与人生的苦难。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体现对自然的热爱,但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