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送述古》
时间: 2025-01-04 09:19: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送述古
作者: 苏轼 〔宋代〕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白话文翻译:
回头望去,山峦重叠,却看不到人家,只见一座座城池。
谁能比得上那临平山上的塔,笔直而高耸。
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送走即将离去的朋友。
归途上,晚风轻拂,格外清凉。
一觉醒来,初秋的寒意让我无法入眠。
今夜,昏黄的灯光斜照在一旁,微弱而闪烁。
秋雨过后,愁苦的泪水难以释怀。
注释:
- 乱山横:形容山势起伏,重重叠叠,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
- 临平山:指的是临平山,位于浙江省,是一个风景名胜区。
- 亭亭:形容高耸而直立的样子。
- 荧荧:微弱而闪烁的光亮,这里形容灯光的昏暗。
- 秋雨晴时:指的是秋天雨后的晴朗时光,但心情却无法晴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内容涵盖政治、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苏轼因其才华出众,屡遭贬谪,生平经历曲折,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创作。
创作背景:
《南乡子·送述古》创作于苏轼被贬期间。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山水意象传达出作者的孤独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人生哲理的思考。开头“回首乱山横”,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也隐喻了人生的复杂与纷扰。面对重重山峦,作者感受到一种孤独感,因而“只见城”暗含着城市的繁华和人际的疏离。临平山上的塔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境界的向往。
接下来的“迎客西来送客行”,展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归途的晚风清凉,传达出一种宁静与惆怅,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最后两句则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感伤,“一枕初寒梦不成”描绘了初秋的寒意让人难以入眠,而“秋雨晴时泪不晴”则表现了秋雨过后的愁苦心情,尽管天气转晴,内心的忧伤却依旧存在。
整首词以自然景象为背景,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而深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回首乱山横”:回头看去,重重山峦横亘,暗喻人生的复杂。
- “不见居人只见城”:在这片山水间却看不到人家,只有城市,表达孤独感。
-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对比临平山上高耸的塔,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迎客西来送客行”:描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友谊的温暖。
- “归路晚风清”:傍晚的清风,带来一丝凉意,象征着人生归途。
- “一枕初寒梦不成”:秋初寒意袭来,令人难以成梦,暗含孤寂。
-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昏黄的灯光下,孤独感加重。
- “秋雨晴时泪不晴”:即使是晴天,内心的忧伤却依然无法消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水与人生相联系,表现复杂情感。
- 拟人:晚风、人情被赋予情感,增添诗意。
- 对仗:如“迎客西来送客行”,结构工整,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孤独的感慨,通过自然景象与生活经历的交织,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人生的复杂与艰难,暗含孤独感。
- 塔:象征追求与理想,体现对高洁境界的向往。
- 晚风:象征归途的清凉与惆怅。
- 灯光:象征孤独与思索,昏暗而微弱。
- 秋雨:象征内心的愁苦,雨后的晴天仍然难以释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回首乱山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自然的美
B. 复杂的人生
C. 对友人的怀念 -
“临平山上塔,亭亭”中的“亭亭”指的是什么? A. 城市的高楼
B. 高耸的塔
C. 古老的树木 -
诗中“秋雨晴时泪不晴”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A. 快乐
B. 伤感
C. 不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友人思念之情。
-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送别情景,表达离别的感伤。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两者均表达了友谊与离别,但苏轼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多地体现了豪放与洒脱的精神,二者风格各异,情感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选》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