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地三接浙,重来四肃霜。
日斜秋树转,市散暮船忙。
波卷清中白,霞翻紫外黄。
汀沙浑换却,不记旧圆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樟镇的所见所感。北方的河流与浙江相连,经过多次的往返,这里又迎来了四季的寒霜。夕阳斜照,秋天的树木随风摇曳,市场上人们逐渐散去,傍晚的船只忙着归航。波浪在清水中翻涌,白色的浪花在阳光下闪烁,霞光映照着紫色与黄色的天空。沙滩上的景象也在不断变化,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
注释
- 北地:指北方地区。
- 接浙:与浙江相接,指水路交通。
- 肃霜:秋霜,严寒的霜冻。
- 日斜:夕阳西下。
- 市散:市场上的人逐渐散去。
- 波卷:波浪翻滚。
- 汀沙:沙洲,指河边的沙滩。
- 圆方:指原本的样子,圆形与方形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其诗作以清新、自然见长,常描绘江南的山水风光和生活场景。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注重细腻的观察与情感的表达。
创作背景
《泊樟镇》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游历四方,心中充满对故乡和自然景色的向往与思考。樟镇是一个水乡,诗人在此停泊,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环境变化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樟镇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展现了诗人对乡土的依恋与对自然的敏感。首联通过“北地三接浙”引出地点,接着“重来四肃霜”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诗人对秋霜的感受充满了细腻与真实。中间部分的描写生动而细致,尤其是“日斜秋树转”,通过光影变化展现出秋日的宁静与沉思。市场的喧嚣与船只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生活的变迁与人们的忙碌。而后两联则通过波浪与霞光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画面,表现出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最后一句“汀沙浑换却,不记旧圆方”则表达了诗人对环境变化的无奈与感慨,仿佛一切都在不断改变,而自己的记忆却难以追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地三接浙:北方的河流与浙江相连,描绘出地理位置。
- 重来四肃霜:多次往返于此,迎来了寒霜,暗示时间的流逝。
- 日斜秋树转:夕阳照射下,秋天的树木随风摇摆,渲染了秋天的氛围。
- 市散暮船忙:市场的人们逐渐散去,傍晚的船只忙着归航,描绘出生活的忙碌。
- 波卷清中白:波浪翻滚,清水中泛起白色浪花,生动形象。
- 霞翻紫外黄:霞光映照着紫色与黄色的天空,展现了自然之美。
- 汀沙浑换却:沙滩的景象在变,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不记旧圆方:对过去景象的遗忘,表达出对变化的无奈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波浪比作翻滚的景象,增强了动感。
- 对仗:如“波卷清中白,霞翻紫外黄”,形成对称美。
- 拟人:秋树转动,给自然赋予了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寄托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地:象征着遥远与思念。
- 肃霜:代表着秋冬的寒冷与时光的流逝。
- 日斜:象征着夕阳,暗示着生命的黄昏和岁月的流逝。
- 市散:体现了人们生活的忙碌与无常。
- 波卷、霞翻:表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美丽。
- 汀沙:象征着故乡的土地与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北地三接浙”,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浙江
- B. 北方
- C. 樟镇
- D. 秋天
-
诗人的情感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友人的思念
- B. 对故乡的怀念
- C. 对自然的厌恶
- D. 对社会的批判
-
“日斜秋树转”中,日斜象征着什么?
- A. 清晨
- B. 黄昏
- C. 正午
- D. 午夜
答案
- B. 北方
- B. 对故乡的怀念
- B. 黄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饮酒》:同样描绘田园风光,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 《山居秋暝》:以更为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反映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