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

时间: 2024-09-19 20:48:27

教他双燕意循循。

隔湖杨柳深。

芹香泥滑趁新晴。

差池来往频。

春浪暖,绿无痕。

醒人也醉人。

断桥日落水云昏。

归舟个个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教他双燕意循循。隔湖杨柳深。芹香泥滑趁新晴。差池来往频。春浪暖,绿无痕。醒人也醉人。断桥日落水云昏。归舟个个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双燕在空中翩翩起舞,令人心生向往。湖对岸的杨柳郁郁葱葱,春天的气息弥漫,水面上芹菜的香气与泥土的滑腻相互交融,带来新晴的清新感。人们在这里来往频繁,春浪轻拂,绿意盎然,似乎让人沉醉其中,连清醒的人也仿佛感到醉意。夕阳西下,断桥旁水面上云雾弥漫,归舟划水而行,轻盈而自在。

注释:

  • 教他:使他,指的是春天的双燕。
  • 双燕意循循:双燕飞舞,意态柔和,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 隔湖杨柳深:湖对岸的杨柳茂密,形成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 芹香泥滑:芹菜的香气与湿滑的泥土,暗示着春天的生机。
  • 差池来往频:人们在这里来来往往,活动频繁。
  • 春浪暖,绿无痕:春风温暖,绿意盎然却又不留痕迹,象征着春天的短暂与美好。
  • 醒人也醉人:即使是清醒的人也会被这美丽的春色所迷醉。
  • 断桥日落水云昏:夕阳落下,断桥与水面上云雾缭绕,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归舟个个轻:归航的船只轻盈而自在,象征着归去的惬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仇远,字子明,号惭愧山人,宋代诗人,出生于南宋时期,尤以词作见长。他的词风多表现出生活的情趣,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具有简洁清新的特点。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天,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阮郎归》是仇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整首诗以春天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诗中描绘的双燕、杨柳、芹香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对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无限眷恋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尤其是“醒人也醉人”一句,揭示了自然之美对人的心灵产生的深远影响,仿佛让人在这春日的温暖中也感受到一丝醉意。

诗的最后一句“归舟个个轻”,不仅描绘了归舟的轻盈,也暗示着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轻松和愉悦。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细腻独特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人的心灵感受,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教他双燕意循循:从开头便以双燕引出景色,象征春天的到来。
    • 隔湖杨柳深:描绘湖对岸的景致,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
    • 芹香泥滑趁新晴:通过嗅觉与触觉的描写,营造出春天的气息。
    • 差池来往频:表现人们在春日的活动,增加了生动感。
    • 春浪暖,绿无痕:春风的温暖与绿意的短暂,传达出春光易逝的情感。
    • 醒人也醉人:通过对比,强调自然的魅力。
    • 断桥日落水云昏:夕阳西下,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朦胧的氛围。
    • 归舟个个轻:以归舟结束,给人以安宁的感觉。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一种醉人的状态,让读者感受到春的美。
    • 拟人:春浪暖、绿无痕,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醒人也醉人”、“归舟个个轻”形成音韵的和谐。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意象分析:

  • :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杨柳:代表生命的繁茂与柔美。
  • 芹香泥滑:寓意春天的气息与自然的清新。
  • 断桥:象征分离与思念。
  • 归舟:表达归家的轻松与惬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教他双燕意循循”中的“双燕”指的是什么?

    • A. 两只燕子
    • B. 两个春天
    • C. 两个人
  2. 诗中“醒人也醉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酒的迷恋
    • B. 对春天的向往
    • C. 对生活的厌倦
  3. “断桥日落水云昏”中的“断桥”象征什么?

    • A. 归家的路
    • B. 失去的美好
    • C. 春天的结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同样描绘春天的美景,蕴含深情。
  • 《静夜思》 by 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深厚。

诗词对比

  • 比较仇远的《阮郎归》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自然之美,但李清照的词更多关注个人情感,仇远则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宋代词的丰富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艺术与表现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