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己》
时间: 2024-12-29 19:29: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己》 ——陈子昂
孟秋首归路,仲月旅边亭。
闻道兰山战,相邀在井陉。
屡斗关月满,三捷虏云平。
汉军追北地,胡骑走南庭。
君为幕中士,畴昔好言兵。
白虎锋应出,青龙阵几成。
披图见丞相,按节入咸京。
宁知玉门道,翻作陇西行。
北海朱旄落,东归白露生。
纵横未得意,寂寞寡相迎。
负剑空叹息,苍茫登古城。
白话文翻译
在孟秋的时节,我第一次回到这条路上,仲秋的月光照耀着边境的亭子。听说兰山的战斗胜利,我被邀请在井陉相聚。屡次战斗,关山明月照耀,三次胜利,敌人已被平定。汉军追击北方敌人,胡人的骑兵向南逃窜。你曾是幕府中的谋士,昔日常常谈论兵事。白虎的锋芒应该已经显现,青龙的阵势也几乎成形。翻开地图见到丞相,按节奏进京。哪里知道玉门的路,竟然变成了陇西的旅程。北海的朱旄已经降落,东归的白露悄然降临。纵使此刻未能如意,依然是寂寞无人与我相迎。负剑而叹息,苍茫中登上古城。
注释
- 孟秋:指农历的九月。
- 仲月:指农历的八月。
- 兰山:地名,指战斗发生的地方。
- 井陉:地名,古时著名的军事重地。
- 白虎、青龙:古代神话中的祥瑞,象征着军事力量和胜利。
- 玉门:指西域的一个重要关口,象征边疆的道路。
- 北海、朱旄:象征着战斗的结果与归途。
- 苍茫:形容景色空旷,心情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唐代著名诗人,字伯宗,号少白,山西人。他以豪放激昂的诗风著称,常常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其代表作品有《登幽州台歌》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朝,正值唐朝中期,国家经历了战乱,边疆局势紧张。诗中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欢欣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反映了诗人深沉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描绘战斗后的归途,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索。开篇通过“孟秋首归路”和“仲月旅边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渲染了旅途的孤寂。接着,诗人通过“闻道兰山战”的信息,传达了战争的胜利,表现出对国家的自豪感。诗中多次提及“汉军”、“胡骑”,不仅体现了历史背景,也反映了诗人对边疆安全的忧虑。
诗中的白虎、青龙象征着胜利的希望和力量,而“披图见丞相”则显示出诗人渴望参与国家大事的心情。最后几句“负剑空叹息,苍茫登古城”更是表达了诗人的失落与孤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虽然国家有了胜利,个人的心情却依然感到寂寞无助,展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孟秋首归路:在初秋的季节,第一次踏上归乡的路。
- 仲月旅边亭:在仲秋的月光下,停留在边境的亭子。
- 闻道兰山战:听说兰山的战斗取得胜利。
- 相邀在井陉:被邀请在井陉聚会。
- 屡斗关月满:多次战斗,明月照耀下的关山。
- 三捷虏云平:三次胜利,敌人已被平定。
- 汉军追北地:汉军追击北方的敌人。
- 胡骑走南庭:胡人的骑兵向南逃窜。
- 君为幕中士:你曾是幕府中的谋士。
- 畴昔好言兵:昔日常常谈论兵事。
- 白虎锋应出:白虎的锋芒应该已经显现。
- 青龙阵几成:青龙的阵势也几乎成形。
- 披图见丞相:翻开地图见到丞相。
- 按节入咸京:按节奏进京。
- 宁知玉门道:哪里知道玉门的路。
- 翻作陇西行:竟然变成了陇西的旅程。
- 北海朱旄落:北海的朱旄已经降落。
- 东归白露生:东归的白露悄然降临。
- 纵横未得意:纵使此刻未能如意。
- 寂寞寡相迎:依然是寂寞无人相迎。
- 负剑空叹息:负剑而叹息。
- 苍茫登古城:在苍茫中登上古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虎锋应出,青龙阵几成”,形成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白虎、青龙的比喻,象征着胜利和希望,增加了诗的意象层次。
- 排比:多次使用“纵横未得意,寂寞寡相迎”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写战争的胜利与个人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在国家兴盛之际,个人却常常感到孤独无助的一种矛盾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城:象征历史的沉淀与个人的追忆。
- 白虎、青龙:象征战斗中的胜利与希望。
- 北海、玉门:代表着边疆和远行,体现出诗人的游子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陈子昂的《还至张掖古城》写于哪个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诗中提到的“白虎”象征什么?
A. 和平
B. 胜利
C. 失败
D. 叛乱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孤独
C. 愤怒
D. 快乐
答案
- C. 秋季
- B. 胜利
-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陈子昂的《还至张掖古城》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对历史的思考,而《登鹳雀楼》则表现出对未来的向往与希望。两者虽都描写了边疆的景象,但情感基调却有明显差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陈子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