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谒孝陵》
时间: 2025-01-04 07:52: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恭谒孝陵》
皇祖仗黄钺,奋起逐天狼。
腥风一以荡,功烈冠百王。
明明二三臣,规画参世纲。
关石与和钧,仰成维后皇。
神京控六服,松柏郁崇冈。
一朝鼎湖升,珠襦永斯藏。
玄居肃休穆,瞻礼虔弗遑。
小臣守末位,愿言觐耿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的开创之功,诗人怀着敬仰的心情前往孝陵,回顾了祖先的伟绩和对国家的贡献。开国皇帝凭借天子的权威,打败敌人,建立了光辉的功业,超越了百位王者。辅佐之臣智慧出众,规画国家治理之道,稳固了明朝的基业。神京(南京)控制着周边的六个地区,松柏苍翠挺拔,屹立于高岗之上。经过一段时间,鼎湖的水面平静,珠袍永远安藏在此。皇宫中肃穆庄重,前来祭拜的臣子恭敬而不敢怠慢。作为小臣,虽处末位,但仍愿进见光辉的皇帝,以表心中的敬意。
注释
- 黄钺:古代皇帝的象征性权杖,表示权威。
- 天狼:指敌人或叛逆势力,古代星宿名。
- 腥风:比喻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 明明:清楚明白,指忠臣。
- 世纲:国家治理的方针和纲领。
- 关石与和钧:指两位辅佐开国的功臣。
- 维后皇:指明朝的开国皇帝。
- 神京控六服:神京指南京,六服指周边六个省份。
- 珠襦:华美的衣服,象征皇权的尊贵。
- 玄居:皇宫,指皇帝的住所。
- 瞻礼:恭敬地参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问(约1490-1561),字景莹,号阮山,明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作品多表现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恭谒孝陵》写于明代,正值皇帝崇祯时期,社会动荡,王朝面临内忧外患。诗人通过祭奠孝陵,表达对先祖功绩的敬仰,同时反映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希望。
诗歌鉴赏
《恭谒孝陵》是一首表现对祖先敬仰之情的作品。诗中通过对开国皇帝和忠臣们的称颂,展现了明朝建立的艰辛与荣耀。全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未来的期盼。
诗的前两句以“皇祖仗黄钺,奋起逐天狼”开篇,描绘开国皇帝权威和勇猛,生动地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接下来通过“腥风一以荡,功烈冠百王”,强调了开国之战的残酷和皇帝的伟大成就,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
在中间部分,诗人提到的“明明二三臣,规画参世纲”则体现了对辅佐之臣的赞美,强调了人才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接着“关石与和钧,仰成维后皇”进一步突出了开国功臣的智慧与贡献,显示出集体力量的伟大。
最后几句,诗人用“神京控六服,松柏郁崇冈”的意象,描绘了南京的壮丽景色,和对历史长河的沉思。整首诗在庄重的祭奠氛围中,流露出对先祖的敬仰及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皇祖仗黄钺:开国的祖先,手持权杖,体现出他的权威。
- 奋起逐天狼:勇敢地起身,去追击敌人,表现出开国的决心。
- 腥风一以荡:战争的残酷如腥风般席卷而来,显示出战争的惨烈。
- 功烈冠百王:他的功绩在历史上超越了百位诸侯。
- 明明二三臣:忠诚的几位大臣,智慧与谋略并重。
- 规画参世纲:他们制定了治理国家的方针,帮助建立稳定的政权。
- 关石与和钧:指开国功臣,强调他们的贡献。
- 仰成维后皇:他们的努力支撑了后来的皇权。
- 神京控六服:南京为中心,统治周边的六个地区。
- 松柏郁崇冈:苍翠的松柏生长在高冈之上,象征着长久的生命力。
- 一朝鼎湖升:经过一段时间,事情开始好转。
- 珠襦永斯藏:华美的服饰永远安放在此地,象征着帝王的尊贵与荣耀。
- 玄居肃休穆:皇宫内庄严肃穆,体现出皇室的威严。
- 瞻礼虔弗遑:前来祭拜的臣子恭敬而不敢怠慢,表达对皇家的尊重。
- 小臣守末位:作为小臣,虽然身处末位。
- 愿言觐耿光:仍然希望能见到光辉的皇帝,表达对皇权的尊重与忠诚。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对称美。
- 比喻:如“腥风”形象地比喻战争的残酷。
- 排比:反复使用“皇祖”、“臣”、“功”等词,增强了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溯和对祖先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与希望。诗人在敬仰开国之功的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皇祖:象征着开国的伟业和先人的智慧。
- 黄钺:权威与力量的象征。
- 腥风: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 松柏:长久与坚韧,象征国家的稳定。
- 珠襦:华贵与荣华的象征,体现皇权的尊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钺”指的是什么? A. 军队
B. 皇帝的权杖
C. 兵器 -
“腥风一以荡”中的“腥风”比喻指什么? A. 温暖的风
B. 战争的残酷
C. 和平的气息 -
诗中提到的“明明二三臣”指的是谁? A. 开国皇帝
B. 辅佐皇帝的忠臣
C. 其他国家的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经典之作,描绘了自然与人情的结合。
- 《静夜思》:李白的诗歌,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恭谒孝陵》同样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国家的忧虑,但杜甫更直接地表达了个人的苦痛与社会的动荡,王问则更加侧重于对先祖的敬仰。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