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寺偶题》

时间: 2025-01-04 07:41:34

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

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往事悠悠添浩叹,
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
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
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
曾看庵西瀑布冰。

白话文翻译:

往事如烟,令人长叹,
忙碌的生活中又能做些什么呢?
故乡的岁末时节我无法归去,
在晴朗的日子里独自登上高塔。
在树林下听经的秋天,鹿群在游荡,
江边扫落叶的僧人正沐浴夕阳。
吟唱之后又涌起对双峰的思念,
曾经在庵西看到瀑布的冰冻情景。

注释:

  • 悠悠:形容时间的漫长与无尽。
  • 浩叹:大声叹息,表达对往事的感慨。
  • 故山:指故乡或老家。
  • 岁晚:年末,指一年即将结束时。
  • 高塔:指寺庙的高塔。
  • 听经:听取佛教经典的讲解。
  • :指园林,此处是秋天的意象。
  • 扫叶:清扫落叶,指僧人劳动的情景。
  • 吟馀:吟唱之后,余音未消。
  • 双峰:可能指山的意象,象征思念的对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谷,字子真,号少陵,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晚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见长,擅长描绘山水风景及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慈恩寺偶题》创作于郑谷晚年,反映了他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所描绘的慈恩寺,可能是他在某个秋天独自游览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佛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开篇以“往事悠悠添浩叹”引入,表现了对过去的怀念与无奈,接着“劳生扰扰竟何能”则揭示了生活的忙碌与困惑,似乎在询问人生的意义。后两句展现了作者在高塔上独自登高的孤独与清冷,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沉思与独特的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天场景,鹿群在林中游荡,僧人在江边扫落叶,形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传达了作者对修行与自然的向往。最后两句则回忆起曾经的经历,表达了对双峰的思念与对自然美景的追忆,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浓郁的诗意。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往事的感慨,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郑谷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人生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往事悠悠添浩叹:往事漫长而令人叹息。
  2. 劳生扰扰竟何能:忙碌的生活中究竟能够得到什么呢?
  3. 故山岁晚不归去:年末时节无法回到故乡。
  4. 高塔晴来独自登:在晴朗的日子里独自攀登高塔。
  5. 林下听经秋苑鹿:在林下听佛经,秋天的园中有鹿在游荡。
  6. 江边扫叶夕阳僧:江边的僧人正在扫落叶,沐浴在夕阳下。
  7. 吟馀却起双峰念:吟唱过后又想起了双峰的情景。
  8. 曾看庵西瀑布冰:曾经在庵西看见瀑布结冰的情景。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通过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高塔、鹿、僧人等意象相互交织,传达了宁静与思索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往的思考与对故乡的眷恋,反映了人在时光流逝中的孤独与对自然美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塔:象征着孤独与思考的高度。
  • 林下:自然环境,代表宁静与修行。
  • 鹿:象征自然的灵动与和谐。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双峰:代表思念的对象,可能是故乡的山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往事悠悠添浩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愁苦
    • C. 无所谓
  2. 诗中提到的“故山”指的是?
    • A. 家乡
    • B. 山峰
    • C. 庙宇
  3. 诗的结尾提到的“曾看庵西瀑布冰”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怀念?
    • A. 冰雪
    • B. 自然景观
    • C. 过去的经历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与修行的意境。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受。

诗词对比:

  • 郑谷与王维的诗歌都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郑谷更侧重于内心的沉思与人生的感悟,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郑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