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匍匐岐山下,三呼已过时。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自是终身痛,空留一县悲。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
白话文翻译:
在岐山下匍匐而行,三次呼喊已成过去。臧孙虽有后代,伯道却终究无子。这成了终身的痛苦,只留下全县的悲伤。老人不要像雨一样流泪,转过脸就能遇见他。
注释:
- 匍匐:爬行,形容极度悲痛或谦卑的样子。
- 岐山: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 三呼:多次呼喊,这里指对逝者的哀悼。
- 臧孙:指臧文仲,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有贤名。
- 伯道:指伯道无儿,典出《左传》,比喻无后。
- 终身痛:一生的痛苦。
- 空留:只留下。
- 老人休雨泪:老人不要像雨一样流泪,比喻不要过度悲伤。
- 转面即逢伊:转过脸就能遇见他,指逝者虽去,但精神永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窥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此诗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和对生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为哀悼虢县令的侄子箅起二而作,表达了对逝者的哀痛和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逝者的哀悼,深刻反映了生死无常的主题。诗中“匍匐岐山下,三呼已过时”描绘了诗人对逝者的极度悲痛,而“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则进一步加深了对无后的哀叹。最后两句“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超越性理解,认为逝者虽去,但其精神永存,不应过度悲伤。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蕴丰富,是一首优秀的哀悼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匍匐岐山下”:描绘了诗人极度悲痛的姿态,匍匐在岐山下,象征着对逝者的深切哀悼。
- “三呼已过时”:多次呼喊已成过去,表达了逝者已去,无法挽回的悲痛。
- “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用典故表达了对无后的哀叹,臧孙虽有后代,但伯道却无儿,加深了悲痛的情感。
- “自是终身痛”:这成了终身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 “空留一县悲”:只留下全县的悲伤,强调了逝者的影响之大。
- “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老人不要像雨一样流泪,转过脸就能遇见他,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超越性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老人休雨泪”,将老人的泪水比作雨,形象生动。
- 典故:“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运用典故,加深了诗的意蕴。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生死无常,通过对逝者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对逝者精神的永恒怀念。
意象分析:
- 匍匐:象征极度悲痛。
- 岐山:地名,象征哀悼之地。
- 三呼:象征对逝者的哀悼。
- 臧孙、伯道:典故,象征无后之痛。
- 雨泪:比喻过度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匍匐岐山下”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姿态? A. 极度悲痛 B. 谦卑 C. 平静 D. 愤怒 答案:A
-
“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典故 C. 拟人 D. 对仗 答案:B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什么理解? A. 生死无常 B. 生死有命 C. 生死超越 D. 生死对立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哀江头》: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草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死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舜民此诗与杜甫的《哀江头》都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但张诗更注重对生死的超越性理解,而杜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舜民的诗作,可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左传》:了解“伯道无儿”的典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