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侯墓》

时间: 2025-01-14 16:59:43

九译使车通,君王悦战锋。

争残四夷国,只在一枝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博望侯墓 张俞 〔宋代〕 九译使车通,君王悦战锋。 争残四夷国,只在一枝筇。

白话文翻译: 经过多次翻译的使者车辆得以通行,君王喜欢战争的锋芒。 争夺残破的四夷国家,仅仅依赖于一枝竹杖。

注释:

  • 九译:指多次翻译,意味着使者来自遥远的地方,语言不通,需要多次翻译才能沟通。
  • 使车通:使者的车辆得以通行,表示使者成功传达了信息。
  • 君王悦战锋:君王喜欢战争的锋芒,即君王热衷于战争和军事扩张。
  • 争残四夷国:争夺残破的四夷国家,指君王通过战争征服周边的弱小国家。
  • 一枝筇:一枝竹杖,这里比喻君王的军事力量或决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俞,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怀、咏史为主。此诗通过对博望侯墓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君王对外扩张的军事政策和对战争的偏好。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张俞游历或经过博望侯墓时所作,通过对墓地的感慨,表达了对君王军事扩张政策的批评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君王军事扩张政策的深刻反思。首句“九译使车通”描绘了使者来自遥远的地方,通过多次翻译才能与君王沟通,暗示了君王的野心和对外扩张的欲望。第二句“君王悦战锋”直接点明了君王对战争的热衷,而“争残四夷国”则进一步揭示了这种政策带来的后果,即对周边弱小国家的残破和破坏。最后一句“只在一枝筇”用竹杖比喻君王的军事力量,暗示了这种力量的脆弱和不可持续。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九译使车通”通过“九译”和“使车通”两个意象,描绘了使者来自遥远的地方,通过多次翻译才能与君王沟通,暗示了君王的野心和对外扩张的欲望。
  • 第二句“君王悦战锋”直接点明了君王对战争的热衷,通过“悦战锋”这个动作,表达了君王对军事扩张的偏好。
  • 第三句“争残四夷国”通过“争残”和“四夷国”两个意象,揭示了君王军事扩张政策带来的后果,即对周边弱小国家的残破和破坏。
  • 最后一句“只在一枝筇”用竹杖比喻君王的军事力量,暗示了这种力量的脆弱和不可持续,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只在一枝筇”用竹杖比喻君王的军事力量,形象生动。
  • 对仗:“九译使车通”与“争残四夷国”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博望侯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君王军事扩张政策的批评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中通过对使者、战争、残破国家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不可持续性,呼吁和平与理性。

意象分析:

  • 九译:多次翻译,象征着使者来自遥远的地方,语言不通,需要多次翻译才能沟通。
  • 使车通:使者的车辆得以通行,象征着使者成功传达了信息。
  • 战锋:战争的锋芒,象征着君王对战争的热衷和军事扩张的欲望。
  • 一枝筇:一枝竹杖,象征着君王的军事力量或决策,暗示了这种力量的脆弱和不可持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九译”指的是什么? A. 多次翻译 B. 九次翻译 C. 九种语言 答案:A

  2. 诗中的“一枝筇”比喻什么? A. 君王的军事力量 B. 君王的智慧 C. 君王的权威 答案:A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赞美君王的军事扩张 B. 批评君王的军事扩张 C. 描述使者的艰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 王昌龄的《出塞》:通过对边塞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俞的《博望侯墓》与杜甫的《兵车行》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但张俞的诗更侧重于对君王军事扩张政策的批评,而杜甫的诗则更侧重于对战争本身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俞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战争诗选》:收录了多首关于战争的诗作,可以与张俞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