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子》
时间: 2025-01-01 14:00: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六子
作者:秦观 〔宋代〕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奈回首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白话文翻译:
我倚靠在高高的凉亭中,心中恨意如同芳草,虽然被割尽,但仍然会再生。
想起在柳树下的青骢马自从别后,水边的红袂随分手时飘荡,心中怅然,暗自惊愕。
毫无理由地,天空也似乎为这位美人而感叹。
夜晚的月光透过窗帘,幽幽的梦境浮现,春风吹过十里,柔情满溢。
然而回忆起往日的欢娱,渐渐随着流水而去,琴弦声断,香气减退,
怎能忍受那片片飞花在傍晚舞动,细细的残雨笼罩着晴空?
正要销沉,黄鹂又啼了几声。
注释:
- 倚危亭:倚靠在高高的亭子上。
- 恨如芳草:指心中的恨意如同芳草,虽被割去仍会再生。
- 青骢:青色的马。
- 红袂:红色的衣袂,指女子的衣服。
- 怆然:伤感、悲伤的样子。
- 娉婷: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 幽梦:指夜晚梦中的情境。
- 素弦声断:指琴声停止。
- 翠绡香减:指香气减弱,翠色的绡帕的香气。
典故解析:
此诗中涉及的“芳草”可引申为对爱情的思念与遗憾,同时“嫉妒”与“恨”交织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黄鹂啼”常被用来象征春天,而在此处则暗示着春意已逝,留给人的是孤独与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宋代著名词人,擅长词和诗。其词多表现细腻的情感,尤其擅长描写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常常感受到离别与思念的情绪,故而写下此词。作品反映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八六子》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爱情的无奈。开头的“倚危亭”便设定了一个孤独的氛围,诗人独自倚靠在亭子之上,内心满是苦楚。接着“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一句,将内心的恨意形象化,表达了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词中多次提及自然景物,如“夜月”、“春风”、“流水”等,巧妙地与内心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了人景交融的意境。尤其是“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两句,展现了静谧与柔和的对比,诗人似乎在梦中回忆往昔,然而这种美好又是那样遥不可及。
最后的“黄鹂又啼数声”则是对自然的呼应,黄鹂的啼鸣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对逝去时光的感叹,令整首词在对比中更显深沉的悲凉。这首词以其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秦观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成为古典诗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倚危亭:诗人倚靠在高高的亭子,暗示孤独的心境。
- 恨如芳草:恨意如同草木,虽被割去却依然会再生,表达对过去情感的执念。
- 念柳外青骢别后:回忆与爱人分别时的情景,唤起思念之情。
- 水边红袂分时:指女子的红衣在分别时飘动,增添了离别的伤感。
- 怆然暗惊:内心的悲伤和惊愕,暗示对现实的无奈。
- 无端天与娉婷:无缘无故,天也为这位美人感到惋惜。
- 夜月一帘幽梦:夜晚的月光笼罩下,梦境幽幽,与现实形成对比。
- 春风十里柔情:春风十里,温柔的情感不断回荡。
- 奈回首欢娱:回忆往日的欢娱,渐渐随流水而逝。
- 素弦声断,翠绡香减:琴声停止,香气消散,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
-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不忍心看到飞舞的花瓣在傍晚的景色中凋零。
- 蒙蒙残雨笼晴:细雨笼罩晴空,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 正销凝:内心的情感逐渐消散。
- 黄鹂又啼数声:黄鹂的啼鸣再次提醒着人们春天的来临,同时也加深了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恨意比喻为芳草,形象生动。
- 拟人:将天空和春风赋予情感,使自然与人心相呼应。
- 对仗:如“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对称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主要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与对现实境遇的无奈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亭:象征孤独和思考的空间。
- 芳草:代表着爱情的苦涩与思念。
- 柳:常用来象征柔情和离别。
- 月:象征着清幽和梦幻。
- 春风:象征着温柔与生机。
- 飞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 黄鹂:象征着春天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八六子》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秦观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红袂”是指? A. 男子的衣服
B. 女子的衣服
C. 童子的衣服 -
诗中“恨如芳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思念
C. 快乐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黄鹂”象征着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答案:
- B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可以将秦观的《八六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前者更侧重于对逝去爱情的追忆与感伤,而后者则更多体现女性对爱情的柔情与坚韧。两者都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秦观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