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影夜月》

时间: 2025-01-07 22:33:07

萝薜凉生月满林,青天碧海夜沉沉。

半帘花影筛凉魄,三径苔痕散夕阴。

掩映葡萄思载酒,依稀杨柳欲眠琴。

每当风雨中宵急,疑有蛟龙起窟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藤影夜月
萝薜凉生月满林,
青天碧海夜沉沉。
半帘花影筛凉魄,
三径苔痕散夕阴。
掩映葡萄思载酒,
依稀杨柳欲眠琴。
每当风雨中宵急,
疑有蛟龙起窟吟。

白话文翻译:

藤蔓的阴影在凉风中摇曳,皎洁的月光洒满林间。
青空和碧海交相辉映,夜色显得深沉。
半帘花影轻轻筛落清凉的月光,
三条小径上苔藓的痕迹散落在黄昏的阴影中。
葡萄藤的掩映下,思绪悠悠,渴望借酒浇愁,
依稀可见杨柳下,似乎想要在琴声中入睡。
每当风雨交加的午夜时分,
我疑心有蛟龙在深邃的洞窟中吟唱。

注释:

  • 萝薜:一种植物,常用来形容夏季的凉爽。
  • 凉魄:指清凉的月光,魄在这里有清澈、明亮之意。
  • 苔痕:指苔藓留下的痕迹。
  • 掩映:遮挡与映衬的意思。
  • 蛟龙:传说中的一种水生龙,常象征神秘的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家惺,近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特定的夜晚,诗人可能在月光下感受自然的静谧,结合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创作出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作品。

诗歌鉴赏:

《藤影夜月》是一首充满自然美和个人思考的古诗。诗人在月光下,感受到夜的宁静和内心的孤寂,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映射出内心的情感波动。开篇通过“萝薜凉生月满林”展现出一种恬静的夜晚画面,描绘出月光洒满树林的美丽场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接着,诗人又将视野扩展到“青天碧海”,将自然的广阔与深沉夜色结合,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在诗的中段,诗人通过“半帘花影筛凉魄”展现出月光透过花影的细腻之美,花影与月光交织,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而“三径苔痕散夕阴”则体现了时间的流逝,苔藓的痕迹象征着过去的痕迹,反映出岁月的无情。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掩映葡萄思载酒”抒发自己的情感,借酒表达内心的渴望与思索,似乎在追求一种内心的安宁。而最后两句则再次回到自然的描写,风雨中的蛟龙吟唱,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神秘,给整首诗带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萝薜凉生月满林”:表现出清凉的环境以及皎洁的月光。
    2. “青天碧海夜沉沉”: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辽阔。
    3. “半帘花影筛凉魄”:花影与月光交融,形成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4. “三径苔痕散夕阴”: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痕迹。
    5. “掩映葡萄思载酒”:表达渴望借酒抒发情感的心情。
    6. “依稀杨柳欲眠琴”:将自然与音乐结合,形成一种宁静的氛围。
    7. “每当风雨中宵急”:引入自然的变化,增加了紧张感。
    8. “疑有蛟龙起窟吟”:象征神秘力量的存在,给人以想象。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清凉的魄,形象而生动。
    • 拟人:将酒与琴赋予人类情感,增加了作品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青天碧海”,增强了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索以及内心的孤独感。自然的美与人生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意境。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藤影:象征自然的幽静与美好。
    • 月光:代表宁静、思念与内心的清澈。
    • 苔痕: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印记。
    • 葡萄:象征渴望与情感的寄托。
    • 蛟龙:代表自然的神秘力量与未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萝薜凉生”主要表现了什么意境? A. 夏季的炎热
    B. 清凉的夜晚
    C. 秋天的落叶
    D. 冬天的寒冷

  2. 诗中提到的“蛟龙”主要象征什么? A. 人类
    B. 自然的力量
    C. 情感的归宿
    D. 时间的流逝

  3. “三径苔痕散夕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忧伤与思索
    C. 兴奋
    D. 自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描绘夜晚的宁静与哲理思考。
  • 王维的《山居秋暝》:结合自然景色,表现内心情感。

诗词对比

  • 对比许家惺的《藤影夜月》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出自然的美,但许家惺更多的是对宁静夜晚的深思,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词句表达对过往的追忆和情感的执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词的美与意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