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石潭二绝 其二
作者: 王守仁 〔明代〕
乘兴相寻涉万山,
扁舟亦复及门还。
莫将身病为心病,
可是无关却有关。
白话文翻译
在兴致勃勃地寻访万山之时,
我乘着小舟也回到了家门。
不要把身体的病痛看作心灵的痛苦,
其实这两者虽然无关,却又密切相关。
注释
字词注释
- 乘兴:乘着兴致,表示出游时的愉悦心情。
- 万山:形容山多,意指远足的地方。
- 扁舟:小舟,指代作者外出时所乘的船只。
- 身病:身体的疾病。
- 心病:心灵的烦恼或痛苦。
- 无关却有关:看似没有关系,其实有着深刻的联系。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典故,但“心病”和“身病”的对比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身心关系的关注,常见于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创立了“阳明学”,强调“知行合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王守仁的诗歌多表达个人的哲理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寄石潭二绝》是王守仁在游览山水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身心关系的思考,以及面对人生苦痛的哲理态度。此时,王守仁已是名声在外的哲学家,内心的修养与对人生的理解在诗中得以体现。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乘兴相寻涉万山”开篇,描绘了作者在自然山水中游玩的情景,表达了他在美丽山川中的愉悦与放松。小舟的意象不仅是物理上的出行工具,更是心灵的寄托,象征着作者对自由与归属的向往。
接下来的“莫将身病为心病”,则引入了一个深刻的哲学思考。王守仁在此提醒人们,不应让身体的疾病和痛苦影响到心灵的安宁。身体的痛苦与内心的忧虑有时虽然看似无关,但实际上却是相互影响的。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他对身心统一的理解,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
整首诗在简洁的文字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反映了王守仁独特的思想风格:即使面对身体的病痛,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这种思想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反思,也可以看作是对社会动荡和人生无常的回应,展示了他宽广的胸怀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乘兴相寻涉万山:表达了作者在游历时的愉悦,展现了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扁舟亦复及门还:小舟象征着归家,暗示在外游历的归属感。
- 莫将身病为心病:警示人们心态的重要性,身体的病痛不应成为心灵的负担。
- 可是无关却有关:强调身心的相互影响,提示读者关注自身的内心世界。
修辞手法
- 比喻:身病与心病的对比,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身心的关系。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形成了对仗的美感,提高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身心关系,强调内心的平和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守仁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广袤,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扁舟:象征自由与归属,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
- 身病与心病:分别代表外在与内在的困扰,构成了诗的核心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扁舟”象征什么?
A. 自由与归属
B. 病痛
C. 追求
D. 迷茫 -
诗中提到的“身病”和“心病”有什么关系?
A. 没有关系
B. 互相影响
C. 只有心病
D. 只有身病 -
王守仁的号是什么?
A. 子安
B. 阳明
C. 伯安
D. 守仁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思考。
- 李白《将进酒》:探讨生活的态度与情感的宣泄。
诗词对比
王守仁与陶渊明在思想上有相似之处,均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但王守仁更关注心灵的修养与身心的关系,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感悟与归隐的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阳明全集》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