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西溪梦隐图,为秋縠题。》
时间: 2025-01-04 11:26: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结屋傍僧寮。九曲回通第二桥。芦叶著花秋在水,萧萧。月作云流雪是潮。清福几能消。波浅烟深雁影撩。梦醒不知天与水,寥寥。三两疏星挂柳梢。
白话文翻译:
在僧侣的住所旁边建了一座小屋,通往第二座桥的道路蜿蜒曲折。秋天的水面上,芦苇叶上盛开着花朵,轻轻摇曳。月光像云彩,流动着,雪花般的潮水轻轻涌来。清静的福气又能有多少消散呢?水波浅浅,烟雾弥漫,雁影在此时轻轻掠过。梦中醒来,不知天与水的分界,空阔而孤寂。三两颗稀疏的星星挂在柳树的枝梢。
注释:
- 结屋:指小屋或草屋。
- 僧寮:僧侣的住所。
- 九曲回通:形容道路弯曲而通畅。
- 芦叶著花:芦苇叶上开花。
- 萧萧:形容风声或水声,带有一种萧条的感觉。
- 清福:指安宁和清静的幸福。
- 波浅烟深:水波很浅,但烟雾却很深。
- 寥寥:指稀少、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1668-1724),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西溪地区,姚燮在此地隐居,受自然山水的启发,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南乡子》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溪的秋日景象,诗人将自然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敏感与热爱。开头两句描绘了宁静的环境,"结屋傍僧寮"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世无争的安详,而"九曲回通第二桥"则增添了自然的灵动感。接下来的描写中,"芦叶著花秋在水,萧萧"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气息,水面上花朵的摇曳似乎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流逝。
"月作云流雪是潮"则是对月光与水波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与感慨。最后的几句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寂与无奈,雁影撩拨着水面,而梦醒后,诗人却陷入了对于现实的迷茫。
整首诗在语言上清新脱俗,意象丰富,既有对外界的描绘,也有对内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清福与世态的思考,情感细腻而真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结屋傍僧寮:在僧侣的住所旁边建了一座小屋,表示一种隐居的生活方式。
- 九曲回通第二桥:形容道路的曲折与通畅,暗示着人生的复杂与多变。
- 芦叶著花秋在水,萧萧:描绘秋天的水面与芦苇,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月作云流雪是潮:比喻月光如云,水波如潮,强化了夜晚的静谧。
- 清福几能消:反思内心的宁静与幸福,几乎难以消散。
- 波浅烟深雁影撩:描写水面的宁静与远处飞过的雁影,形成对比。
- 梦醒不知天与水:表达了对现实的迷茫与无奈。
- 三两疏星挂柳梢:最后一句描绘了夜空中的星星,增添了一丝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作云流”、“雪是潮”,将月光与水波进行比喻,增强了诗的意象。
- 拟人:如“萧萧”,使自然景象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波浅烟深”,形成一种节奏感,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溪的秋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僧寮:象征着清净、超脱的生活。
- 芦叶著花: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 雁影:象征着孤独与离别。
- 疏星:象征着渺小与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九曲回通第二桥”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繁华的城市
- B. 曲折的道路
- C. 平坦的田野
- D. 高耸的山峦
- 答案:B
-
“清福几能消”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财富
- B. 健康
- C. 宁静与幸福
- D. 名声
- 答案:C
-
诗中“梦醒不知天与水”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A. 快乐
- B. 迷茫
- C. 自信
- D. 愤怒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描写夜晚的孤独与思念,但更加直白而浓烈;而姚燮的作品则多了几分淡泊与宁静。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表达孤独与思考时,风格与情感基调的不同,姚燮更倾向于静谧的自然描写,而李白则更注重情感的直接流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姚燮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