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飞来山
作者: 安稹 〔宋代〕
原文展示:
升山游罢到贤沙,
松桧阴中一境赊。
自愧簪缨趋仕路,
翻怜泉石属僧家。
寻穷越国真仙迹,
见尽闽封好物华。
幸接凭熊拥千骑,
红旌归去照残霞。
白话文翻译:
游览完山后,我来到贤沙,
在松柏的阴影中,景色显得悠远。
我为自己身处官场而感到羞愧,
反而怜惜那泉水和石头属于僧人。
我寻访越国的真正仙踪,
看尽闽地的美好物华。
幸运的是我接待了熊的迎接,
红色的旗帜回程时映照着残霞。
注释:
- 升山游罢:登山游玩之后。
- 贤沙:指贤良的沙滩,这里可能是个地名。
- 松桧阴中:松树和桧树的阴影中,代表自然的幽静。
- 簪缨:古代官员的装饰物,象征仕途。
- 泉石:泉水和石头,隐喻清净的生活。
- 越国:古代的一个国名,现今的浙江一带。
- 闽封:指福建地区,封土之意。
- 凭熊拥千骑:熊可能是指某种神兽,千骑象征着众多骑士。
- 红旌:红色的旗帜,象征着归途的荣耀。
典故解析:
- 越国真仙迹:指的是古代越国的传说中的隐士或仙人,象征追求超脱世俗的理想。
- 泉石属僧家:反映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暗示对官场的厌倦。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安稹,字仲逸,号阮溪,南宋时期的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政治的失望。
-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作者游览飞来山时,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反思。
诗歌鉴赏:
《飞来山》是一首表现安稹对隐逸生活向往的诗。诗中,作者在游览完飞来山之后,感受到自然的幽静与安宁,心中不免生出对官场的反思。开篇的“升山游罢”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游览的场景,紧接着通过“松桧阴中一境赊”,展现了山中自然的美好与惬意。在此背景下,作者自愧于繁华的仕途生活,反而怜惜那些泉水与岩石,作为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象征。
诗中对“越国真仙迹”的追寻,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向往,而“见尽闽封好物华”则体现了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最后,作者以“红旌归去照残霞”作为结尾,象征着他对归途的期待与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展现出一种超然的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升山游罢到贤沙”:游览完山,来到贤沙,描绘了愉悦的游山情景。
- “松桧阴中一境赊”:在松树和桧树的阴影中,景色显得悠远,强调自然的美好。
- “自愧簪缨趋仕路”:自我反思,感到羞愧,表现对官场的厌倦。
- “翻怜泉石属僧家”:反而怜惜那些泉水和石头,象征宁静的生活。
- “寻穷越国真仙迹”:追寻越国的仙人足迹,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见尽闽封好物华”:看尽福建的美好物华,展现对自然的欣赏。
- “幸接凭熊拥千骑”:象征荣耀的归途,表现出作者的自豪感。
- “红旌归去照残霞”:红色的旗帜在夕阳下归去,象征着归途的美好与希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泉石与僧家生活的比喻,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 对仗:如“自愧簪缨”和“翻怜泉石”,对比出不同的生活选择。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思考,体现了一种超然的情怀。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山水: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泉石:代表清净与淡泊的生活。
- 红旌:象征荣耀与归途的希望。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的主题,表现出作者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贤沙”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山的顶端
- B. 沙滩
- C. 城市
- D. 村庄
-
作者在诗中对官场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羡慕
- C. 厌倦
- D. 无所谓
-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王之涣
-
诗词对比: 比较《飞来山》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安稹更多地表现出对官场的反思,而陶渊明则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隐逸世界,两者在表现形式和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