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沈隐侯八咏楼
作者: 崔颢 〔唐代〕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
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
白话文翻译:
在阳光明媚的东梁,守望着这座楼,俯瞰着越中风景。
绿窗外明亮的月光照耀,古人的青史已无踪影。
江面平静,可以听到山间猕猴的叫声,长河蜿蜒,偶尔有大雁飞过。
登高望远,晚霞映照着白云,心中充满了对往昔的惆怅与遗憾。
注释:
- 梁日:指朝阳,象征美好的时光。
- 东阳:指东面的阳光,表达了明媚的气候。
- 越中:古地名,指今浙江一带。
- 绿窗:窗户外的绿色景色,象征生机。
- 明月:清澈的月光,象征宁静的夜晚。
- 青史:指历史书籍,象征过去的历史。
- 江静:江水平静,象征祥和的自然景象。
- 山狖:山中的猕猴,象征自然的生灵。
- 川长:长河流淌,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 白云晚:傍晚时分的白云,象征时间的流逝。
- 流恨:流露出的惆怅,表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
- 遗风:遗留下来的风情,象征对过去的怀念。
典故解析:
- 青史古人空:青史常用来指代历史,古人空则暗指历史上许多人物的成就已成空,留不住什么。
- 登临白云晚:登高望远是一种传统的诗意表现,白云则常常象征着超脱与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颢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精湛的诗才著称。他的诗风兼具清新与雄浑,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题沈隐侯八咏楼》写于诗人与沈隐侯的友谊背景下,诗人借此楼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对自然的赞美,反映了对古人事迹的感慨。
诗歌鉴赏:
崔颢的《题沈隐侯八咏楼》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情感的诗作。全诗通过对东阳的描绘及窗外的自然景象,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惆怅的氛围。开头两句通过“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营造了一个明丽的自然背景,诗人站在楼上俯瞰,目光所及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色。接着,诗人用“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一句,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古人的成就逐渐消逝,让人感到一丝惆怅与思索。
后半部分“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则描绘了更加生动的自然场景,静谧的江水与远处山中的猕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一句“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在傍晚时分登高望远,白云的悠然与自身的惆怅形成对比,流露出对过往的怀念与遗憾。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融入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崔颢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在东阳的阳光下,守望这座楼,俯瞰越中风景,强调了诗人的位置与视角。
-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窗外明亮的月光照耀,古人的事迹在历史中消逝,反映了诗人的历史观。
- 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平静的江面上,可以听到山中猕猴的声音,长河蜿蜒,偶尔有大雁飞过,描绘了自然的和谐美。
- 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傍晚时分,诗人登高望远,内心充满了对过去的惆怅与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登临白云晚”将白云比作高远的理想。
- 对仗:整首诗在意象上形成了对仗,如“绿窗”、“青史”。
- 拟人:如“江静闻山狖”,使自然景象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人生的短暂与历史的无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内心的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阳:象征光明与希望。
- 明月: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反思。
- 江静:象征平和与安宁。
- 白云:象征超脱与理想。
- 遗风:象征对过去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史古人空”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古人的敬仰
B. 对历史的无奈
C. 对未来的展望 -
“江静闻山狖”中“山狖”指的是什么? A. 山中的猕猴
B. 山中的鸟
C. 山中的风 -
诗中表达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对历史的感慨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崔颢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流露,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色与豪情壮志的表达。两首诗都采用了登高的意象,但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