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竺寺》
时间: 2025-01-19 14:52:47意思解释
游天竺寺
作者: 崔颢 〔唐代〕
原文展示:
晨登天竺山,山殿朝阳晓。
厓泉争喷薄,江岫相萦绕。
直上孤顶高,平看众峰小。
南州十二月,地暖冰雪少。
青翠满寒山,藤萝覆冬沼。
花龛瀑布侧,青壁石林杪。
鸣钟集人天,施饭聚猿鸟。
洗意归清净,澄心悟空了。
始知世上人,万物一何扰。
白话文翻译:
清晨我登上天竺山,山上的殿宇沐浴在晨曦中。
山崖上的泉水争相喷涌,江流和山岫环绕着我。
我直上孤峰的顶端,俯视四周的山峰显得渺小。
南方的十二月,天气暖和,冰雪稀少。
寒山上满是青翠,藤萝覆盖着冬季的沼泽。
花龛旁瀑布在流淌,青壁旁石林在摇曳。
钟声响起,吸引人们聚集,施舍食物给猿鸟。
我洗净心灵追求清净,明悟空无的道理。
才明白世间的人,万物都是多么的扰攘。
注释:
- 晨登: 早上登山。
- 天竺山: 指位于今中国的天竺寺所在的山。
- 厓泉: 指山崖上的泉水。
- 岫: 山的意思。
- 孤顶: 孤独的山顶。
- 南州: 指南方的地区。
- 藤萝: 一种植物,常生长于寒冷的地方。
- 花龛: 供奉花卉的地方。
- 鸣钟: 钟声响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颢,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704年,卒年不详。他的诗以风景描绘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尤以《黄鹤楼》最为人熟知。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崔颢登天竺寺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世俗繁杂的思考。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内心的清净形成鲜明对比,彰显其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天竺寺》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崔颢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诗的开头,晨光透过山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诗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将视野从山殿转向山崖泉水与江流,展现了大自然的流动与生机。
在描述南州的冬季时,诗人用“地暖冰雪少”传递出一种温暖的意境,体现了他对南方气候的赞美。而“青翠满寒山,藤萝覆冬沼”则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通过对比,表现出冬季的寒冷与生机的交织。
最后几句“洗意归清净,澄心悟空了”更是升华了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晨登天竺山,山殿朝阳晓。
- 早晨登上天竺山,山上的殿宇沐浴在晨光中,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厓泉争喷薄,江岫相萦绕。
- 山崖泉水喷涌而出,江流与山岫环绕,描绘出大自然的动感。
-
直上孤顶高,平看众峰小。
- 直登山顶,俯视众山,表现出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
南州十二月,地暖冰雪少。
- 描述南方的温暖气候,反映出与北方的寒冷对比。
-
青翠满寒山,藤萝覆冬沼。
- 通过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自然的繁荣。
-
花龛瀑布侧,青壁石林杪。
- 描绘了花龛和瀑布的和谐美景,增强诗的画面感。
-
鸣钟集人天,施饭聚猿鸟。
- 钟声吸引人们聚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洗意归清净,澄心悟空了。
- 通过洗净心灵,达到内心的宁静与空灵。
-
始知世上人,万物一何扰。
- 诗人终于明白世俗的纷扰,感到内心的解脱。
修辞手法:
- 比喻: “鸣钟集人天”,将钟声与人群联结,形成一种和谐的画面。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翠: 象征生命与希望。
- 孤顶: 象征孤独与高远的追求。
- 钟声: 象征人间的和谐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崔颢的《游天竺寺》描写了哪种自然景象?
- A. 冬雪
- B. 青山绿水
- C. 暴风雨
-
诗中提到的南州十二月,天气如何?
- A. 寒冷
- B. 温暖
- C. 多雨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世俗的依恋
- B. 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 C. 对自然的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描绘壮丽山河,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崔颢《游天竺寺》 vs. 王之涣《登鹳雀楼》
两首诗均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崔颢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哲理思考,而王之涣则突出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崔颢相关研究论文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