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潼关楼》

时间: 2025-01-19 15:34:24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潼关楼
崔颢 〔唐代〕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白话文翻译:

在旅途中遇到雨后初晴,我在渡口的楼阁上稍作停留。
山势雄伟,稳固如三辅,关隘把守着九州的门户。
河流从陕西蜿蜒而去,河水环绕着华阴奔流。
傍晚时分,登高望远,眼前的风烟让我感到无尽的愁绪。

注释:

  • 客行:旅人行走。
  • 雨霁:雨停后的天气。
  • 津楼:渡口的楼阁。
  • 三辅:指的是关中地区的城市。
  • 九州:古代对中国的称呼。
  • :河流。
  • 陕路:指陕西的道路。
  • 华阴:华阴是一个地名,位于陕西省。
  • 向晚:傍晚时分。
  • 登临处:登高的地方。
  • 风烟:指远处的烟雾和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颢,字颢白,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04年,卒年不详。崔颢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他的诗作常蕴含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情感,代表作有《黄鹤楼》等。

创作背景:

《题潼关楼》创作于崔颢的游历期间,诗人经过潼关时,正值雨后天气,心中感慨万千,抒发了对山川壮丽和人生旅途的思索与愁绪。潼关是古代的重要关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诗歌鉴赏:

《题潼关楼》是一首富有画面感和情感深度的诗作。诗歌开篇以“客行逢雨霁”引入,描绘了旅途中雨后初晴的清新景象,令人倍感舒适。接下来,诗人通过“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的描写,展现了潼关的雄伟壮丽,强调了其作为重要关隘的地理位置。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的描写则将视野从山巅延伸到河流,展现了潼关周围的自然景观,诗人通过细致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潼关的地理特色与历史重要性。

诗的最后两句“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则在意境上升华,带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傍晚时分,诗人登高远望,眼前的风烟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愁绪涌上心头,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潼关的壮丽景色,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客行逢雨霁:旅人在路上遇到雨后晴天,感受到自然的变化。
  2. 歇马上津楼:在渡口的楼阁上稍作停留,体现了旅途的疲惫与悠闲。
  3. 山势雄三辅:潼关周围的山势雄伟,暗指其地理的重要性。
  4. 关门扼九州:潼关作为关隘,掌控着九州的通行。
  5. 川从陕路去:河流从陕西流出,显示出地理的连接性。
  6. 河绕华阴流:华阴的河流蜿蜒而行,增添了自然景观的美感。
  7. 向晚登临处:傍晚时分,诗人登高望远,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8. 风烟万里愁:远方的风烟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形成了情感的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山势雄三辅”来比喻山的雄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非常工整,形成了美的对称感。
  • 意象:山、水、风烟等意象交织,表现出自然的壮丽和内心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潼关的壮丽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地理的深刻认识,以及在广阔天地中所产生的人生感悟。诗人通过旅途的体验,表达了对人事变迁的忧愁和对自然的深情眷恋。

意象分析:

  • 山势:象征着坚定与雄伟,暗示着历史的厚重。
  • 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连接着历史和未来。
  • 风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引发诗人的思考与忧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题目选择:诗中提到的“津楼”指的是什么?
    A. 渡口的楼阁
    B. 酒楼
    C. 学校

  2. 填空题:诗中“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__。”

  3. 判断题:诗人对潼关的描写是积极向上的。
    A. 对
    B. 错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黄鹤楼》——崔颢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黄鹤楼》 vs 《题潼关楼》: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索,前者更侧重于怀旧与离别的情感,而后者则强调了地理的雄伟与历史的沧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