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
时间: 2025-01-04 06:35: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
作者:姜夔 〔宋代〕
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白话文翻译
在丙辰年的冬天,我留在梁溪,准备去淮南却无法成行,于是借梦来抒发我的志向。人世间的离别本就容易增多。看到梅枝,忽然让我想起了远方的思念。几次在小窗前幽梦中与你手携共行。今夜的梦中无处可寻,漫无目的徘徊,寒气侵袭被褥,心中仍然未解。湿润的红色墨迹,恨不得把它封藏在题字之上。空荡荡的筝声,无鸟飞过。俊美的游子在巷陌中,古木的斜晖算是唯一的陪伴。旧时的约定如扁舟,心中的秘密已成往事。歌声结束,淮南的春草又开始茂盛,我这个漂泊的客人,泪水已湿透衣襟。
注释
- 丙辰:指中国传统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
- 梁溪:指江苏省常州市的一条河,历史悠久。
- 淮南:指中国淮河以南的地区,此处为目的地。
- 相思:思念之情。
- 小窗:指小窗户,通常用来形容幽静的环境。
- 湿红:形容红色的墨迹因潮湿而模糊。
- 宝筝:指古筝,一种传统乐器。
- 扁舟:小舟,象征着自由和流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姜夔(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南宋词人、诗人。他以清新俊逸的词风著称,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是对自然和离别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丙辰之冬,诗人在梁溪停留,因无法前往淮南而产生思乡和离别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反映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考的词作,展现了姜夔在离别时的复杂心情。开篇便以“人间离别易多时”点明主题,表达了离别的无奈与伤感。诗中通过梅枝的意象,引发了深沉的思念,体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渺茫。
词中“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一句,生动描绘了梦境中与爱人相伴的场景,表现出作者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接下来“今夜梦中无觅处”,表明了在梦境中追寻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增强了离别的情感深度。
此外,诗中对自然的描写也颇具诗意,如“古木斜晖”,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宁静的美感。最后“漂零客,泪满衣”,将情感推向高潮,令人感受到深切的离别之痛与流浪者的无助。
整首词在辞藻上清丽动人,情感上细腻深沉,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姜夔卓越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丙辰之冬,予留梁溪”:交代时间与地点,暗示作者身处困境。
- “将诣淮南不得”:表达未能实现愿望的失落。
- “人间离别易多时”:强调离别的常态与无奈。
- “见梅枝,忽相思”:梅枝成为思念的象征。
- “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描绘梦中与爱人携手的美好画面。
-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梦境的迷失与现实的孤独。
- “湿红恨墨浅封题”:感叹书写中的情感无法完全表达。
- “宝筝空,无雁飞”:空旷的环境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 “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刻画出游子心中的怀旧情感。
- “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表达对往事的追忆与现实的无奈。
- “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春草的生长与离别的对比。
- “漂零客,泪满衣”:结尾直白地传达出离别的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湿红恨墨”,形象地表现书写的情感。
- 拟人:如“古木斜晖”,赋予景物情感。
- 对仗:整首词多处使用对仗工整,使得词句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离别与思念,探讨了人世间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表达了姜夔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对情感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象征思念与孤独。
- 梦:代表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 寒侵被:体现孤独与清冷的感受。
- 古木斜晖:象征岁月流逝与对往昔的怀念。
- 泪:直接表达了离别的苦涩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淮南”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淮河以北
- B. 淮河以南
- C. 西南地区
- D. 东南地区
-
“湿红恨墨”的含义是?
- A. 书写的情感无法表达
- B. 墨水太干
- C. 红色的墨水很好
- D. 墨水太多
-
诗中提到的“漂零客”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憧憬
- B. 对离别的痛苦
- C. 对故乡的向往
- D. 对爱情的失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经典作品,描绘了对故乡与理想的思念。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诗作,展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加直白。
- 《相见欢》(李清照):描写离别的愁苦,但情感表达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姜夔词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