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
时间: 2025-01-06 13:12: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林寺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谈易翻经宰木春,
三生犹自袅烟熏。
客尘长隔虎溪水,
劫火不侵香谷云。
老矣懒供莲社课,
归哉忺读草堂文。
山头一任天灯现,
个事何曾落见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东林寺的感受与思考。前两句提到谈论《易经》的乐趣,春天的气息弥漫,其间的烟雾缭绕,仿佛在熏染着三生三世的缘分。接着,诗人感慨尘世的纷扰将自己与虎溪的清水隔绝,火灾也无法侵扰到香谷的宁静云雾。年纪已大,懒得参加莲社的课业,宁愿回到草堂中阅读书籍。最后,山顶的灯火在夜空中闪亮,生活中的琐事又有多少是值得留意的呢?
注释:
- 谈易: 指的是讨论《易经》,古代经典之一。
- 宰木春: 春天时节,宰割木材,暗指农事繁忙。
- 三生: 可能指的是人生的不同阶段或者前世今生的缘分。
- 客尘: 指外界的纷扰与尘世的喧闹。
- 虎溪: 可能是指某个地名,象征清静之地。
- 劫火: 指自然灾害的火灾。
- 香谷云: 指香气四溢的谷地与云雾缭绕的环境。
- 莲社: 一种宗教社团或信仰团体。
- 忺: 表示安静、宁静。
- 草堂文: 可能指的是草堂中的经典文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希文,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多描写自然、田园,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自然。作为一个士人,范成大在文学创作上受到了深厚的儒家思想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动乱,作者在东林寺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反映出他对世事的淡泊与对文化的热爱。
诗歌鉴赏:
范成大的《东林寺》是一首带有哲理性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东林寺的自然景色与个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尘世的超脱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开篇提到《易经》,便奠定了诗的文化底蕴,暗示诗人对智慧与哲学的探讨。接着,春天的气息与袅袅的烟雾交织,形成了一种恬静而又深邃的氛围。
“客尘长隔虎溪水”一句,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对世俗喧嚣的厌倦与对清幽环境的渴望。虎溪水的清澈与尘世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心中的宁静与对自然的向往。接下来的“劫火不侵香谷云”,则进一步强调了外界的灾难与内心的安宁,显示出一种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寻找心灵的庇护。
后半部分的“老矣懒供莲社课”,表达了诗人对宗教活动的疲倦,选择回归个人的阅读与思考,展现了他对于人生的洒脱态度。最后一句“个事何曾落见闻”则是对人生细节的淡然,强调了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往往是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思。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谈易翻经宰木春: 描述春天时节,作者与他人讨论《易经》的情景,表现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 三生犹自袅烟熏: 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似乎与三生三世的缘分相连,暗示着生命的轮回与哲理。
- 客尘长隔虎溪水: “客尘”象征外界的喧嚣,暗示与虎溪的清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宁静的向往。
- 劫火不侵香谷云: 表现出即使在外界灾难中,内心的宁静依旧不受影响,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老矣懒供莲社课: 表达出年老对宗教活动的倦怠,倾向于回归个人的思考与学习。
- 归哉忺读草堂文: 诗人选择在草堂中安静地阅读,体现出对文化的追求。
- 山头一任天灯现: 描述山顶的灯火,象征着希望与启迪。
- 个事何曾落见闻: 反思生活的琐事,表达出对世俗的淡然与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 “三生犹自袅烟熏”中,烟雾象征着缘分与时间的流逝。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劫火不侵香谷云”中,火灾与云雾仿佛有了生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自然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尘嚣的超然与内心平静的向往,反映出他对文化的热爱与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林寺: 象征着宁静与修行的场所。
- 虎溪水: 表达出清澈与安宁的意象。
- 莲社: 代表宗教信仰与集体活动。
- 天灯: 象征希望与指引。
- 草堂: 表达出个人的学习与思考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范成大的《东林寺》主要讲述了什么主题?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世俗的厌倦
c. 心灵的追求与哲理思考
d. 以上皆是 -
“劫火不侵香谷云”中的“劫火”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灾害
b. 心灵的烦扰
c. 外界的纷扰
d. 生活的琐事 -
诗中提到的“莲社”主要代表什么?
a. 个人的生活
b. 宗教信仰与集体活动
c. 自然景色
d. 文化传承
答案:
- d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东林寺》与《庐山谣》:
- 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色,但《东林寺》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哲理思考,而《庐山谣》则更多表现大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的豪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