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胜概居常画里求,鳜鱼清梦落沧洲。今朝亲见梅花树,重振家声得此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象的追求和对家族声誉的期望。诗人常常在画中寻找美景,今天他在沧洲见到了清梦中的鳜鱼,亲眼见到了梅花树,这让他感到欣喜,仿佛重振了家族的声誉,得到了这个秋天的美好。
注释:
- 胜概:美好的景象。
- 常:常常,平常。
- 画里求:在画中寻找。
- 鳜鱼:一种鱼类,象征着清幽的水域。
- 清梦:清晰的梦境,寓意美好的幻想。
- 沧洲:水边的地方,这里用来指代诗人所处的环境。
- 梅花树:梅花象征着高洁与坚韧,代表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重振家声:恢复或提高家族的声誉。
- 得此秋:获得了这个秋天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子游,号青山,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曾任职于朝廷,作品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诗风灵动清新,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渔父词》创作于诗人某次游历途中,受到美丽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家族声誉的重视。诗中所描绘的梅花树及鳜鱼等意象,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诗歌鉴赏:
《渔父词》是张镃的一首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其细腻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全诗运用清新脱俗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头两句“胜概居常画里求,鳜鱼清梦落沧洲”,通过“画里求”与“清梦”的对比,显示了诗人对美的渴望和追寻,同时也暗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接下来,诗人转向现实,亲眼见到梅花树,激发出对家族声誉的思考,诗句“重振家声得此秋”可见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家族的荣光。梅花有“凌寒独自开”的精神,恰如其分地与诗人的理想相契合。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明了,意象清新,情感真挚,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希望的交织,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胜概居常画里求:诗人经常在画中寻找美好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 鳜鱼清梦落沧洲:在梦境中看到的清澈水域中的鳜鱼,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 今朝亲见梅花树:今天亲眼见到梅花树,意味着现实中美好的事物的出现,带来新的希望。
- 重振家声得此秋:恢复家族声誉,获得秋天的收获,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美好的景象比作画中之物,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
- 对仗:如“画里求”与“清梦落”,构成了和谐的音韵。
- 象征:梅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鳜鱼则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二者结合展现了诗人的理想。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家族声誉的重视,展现了其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鳜鱼:象征清幽的水域,代表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 梅花树:象征高洁与坚韧,代表诗人内心的理想与追求。
- 秋:象征丰收,暗示着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鳜鱼”象征什么? A. 家族荣誉
B. 自然的美好
C. 理想生活 -
“今朝亲见梅花树”中的“梅花树”象征着? A. 生活的贫困
B. 高洁与坚韧
C. 过去的荣光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B. 对家族的失望
C. 对自然的厌倦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寺》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比较张镃的《渔父词》与王维的《鹿柴》:
- 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但张镃的作品更注重家族与个人理想的结合,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