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时间: 2025-01-01 15:19: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萍洲,黄叶渡。云静秋空,人逐飞鸿去。目断高楼天欲暮。远水孤帆,衰草斜阳路。漏声沉,桐影午。江阔山遥,有梦还难渡。帘外霜寒风不住。明月芦花,今夜知何处。
白话文翻译:
在白萍洲边,黄叶飘落于渡口。秋空寂静,云淡如水,人们追逐着飞往南方的大雁而去。远望高楼,天色渐暗。远处水面上孤帆点点,衰败的草丛映衬着斜阳的余晖。漏声沉沉,桐树的影子在午后摇曳。江面宽阔,山影遥远,心中有梦却难以渡过。帘外寒霜、狂风不断。明月高悬,芦花摇曳,今夜我又该何去何从?
注释:
- 白萍洲:指水面上生长的白色萍草的洲岛。
- 黄叶渡:形容秋天黄叶纷飞的渡口。
- 逐飞鸿:追逐南飞的大雁,象征离别与迁徙。
- 目断:目光所及,已经看不到的意思。
- 漏声沉:形容钟漏的声音沉重,象征时光流逝。
- 帘外霜寒:窗外的寒霜,暗示了秋冬的来临。
- 明月芦花:明亮的月光照射在芦苇花上,传达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云凤是清代的著名女诗人,生活在明清交替之际。她的诗风清丽脱俗,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作品多表现出女性独特的细腻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思索与对人生的感慨。秋天的萧瑟与孤独感令诗人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离别的愁苦。
诗歌鉴赏:
《苏幕遮》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秋意,表达了对远方和过往的思念。开篇以“白萍洲,黄叶渡”点明了季节与地点,接着“云静秋空,人逐飞鸿去”将读者带入一种宁静而略显伤感的气氛。诗中的“目断高楼天欲暮”,不仅描绘了日落时分的景象,更象征着人生的无尽追寻与渺茫。接下来的“远水孤帆,衰草斜阳路”则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失落的情感,诗人似乎在追忆着过往的岁月,而现实却是孤寂而无尽的旅途。
在“漏声沉,桐影午”一句中,时间的流逝与生机尽失的意象交织,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的时光感。最后两句“明月芦花,今夜知何处”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往的眷恋交织在一起,令人深思。整体而言,此诗以清丽的语言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秋季的萧瑟与人生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萍洲,黄叶渡:描绘秋天的景象,白色的萍草和落叶。
- 云静秋空,人逐飞鸿去:宁静的秋空中,人们追逐着飞往南方的鸿雁,暗示离别。
- 目断高楼天欲暮:目光所及的高楼,天色渐渐暗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远水孤帆,衰草斜阳路:远处的水面上孤帆远去,衰败的草丛映衬着夕阳,传达孤独感。
- 漏声沉,桐影午:钟漏声沉重,桐树的影子在午后摇曳,暗示时光的流逝。
- 江阔山遥,有梦还难渡:江面宽阔,山影遥远,心中有梦却难以实现。
- 帘外霜寒风不住:窗外寒霜与风不断,暗示了季节的变化与内心的孤寂。
- 明月芦花,今夜知何处:明亮的月光照在芦花上,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形成感性的意象。
- 拟人:如“漏声沉”,赋予钟漏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白萍洲,黄叶渡”,对称的结构使诗句更加和谐。
主题思想: 全诗传达了对秋天的感怀与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 白萍洲:象征宁静与自然。
- 黄叶:代表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秋天。
- 飞鸿:象征离别与追寻。
- 孤帆:象征孤独与漂泊。
- 明月:象征思念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逐飞鸿”指的是什么? A. 追逐南飞的大雁
B. 追逐飞翔的蝴蝶
C. 追逐飞舞的雪花
D. 追逐飞来的船只 -
“漏声沉”中的“漏”指的是什么? A. 漏斗
B. 钟漏
C. 漏水
D. 漏网 -
诗中表现孤独感的意象是? A. 明月
B. 飞鸿
C. 孤帆
D. 斜阳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秋天的情感与思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现对家人思念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比较孙云凤的《苏幕遮》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在描写秋天的景色,但李清照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而孙云凤则更着重于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