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诗八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4 03:25: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木秋不凋,青青在江北。 谓为洞庭橘,美人自移植。 上受顾盼恩,下勤浇灌力。 实成乃是枳,臭苦不堪食。 物有似是者,真伪何由识。 美人默无言,对之长叹息。 中含害物意,外矫凌霜色。 仍向枝叶间,潜生刺如棘。
白话文翻译:
有一种树木在秋天不凋谢,依然在江北茂盛生长。 人们称它为洞庭橘,而美人则亲自将其移植。 她一方面接受了别人的关爱,另一方面又辛勤地浇灌。 结果却结出了枳,味道苦涩,令人无法食用。 世间有许多看似美好的事物,真伪又如何能够辨识呢? 美人默默无语,面对这果实长叹息。 其中隐含了对他物的危害,外表却矫饰得如霜般洁白。 在枝叶之间,仍然潜藏着刺,如同荆棘一般。
注释:
- 有木:指一种树木。
- 秋不凋:秋季不凋谢,意指长青。
- 洞庭橘:指一种美好的果树,实际上却是枳。
- 顾盼恩:指受到他人的恩惠与关心。
- 浇灌力:指辛勤地浇水和呵护。
- 枳:一种果实苦涩的植物,常与橘混淆。
- 害物意:指对他物产生的危害之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关心民生的主题闻名,作品多涉及政治、社会等方面,风格潇洒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白居易的中年时期,正值其政治生涯的高峰。诗中通过对比美好与伪善、真与假的元素,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有木诗八首 其三》是白居易以寓言的形式,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这首诗通过对一种看似美好的植物(洞庭橘)的描写,实际上却引出了苦涩的果实(枳),以此象征人世间美好的事物往往掺杂着虚假的成分。诗中美人对这件事情的长叹,反映了她对生活的无奈与失望。
在情感上,诗人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真伪难辨的感慨。诗中“不堪食”的枳果,象征着那些表面华丽、实则无用的事物。而“中含害物意”,则警示人们在追求美好时需保持警惕,防止被表象所迷惑。
总的来说,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深刻的思考,以及对人性与社会的洞察,使得这首诗超越了简单的自然描写,成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木秋不凋:描绘树木的长青,象征生命的顽强。
- 青青在江北: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 谓为洞庭橘:提出美好事物的名称,暗示人们的期望。
- 美人自移植:暗示人的努力与追求。
- 上受顾盼恩,下勤浇灌力:强调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 实成乃是枳,臭苦不堪食:揭示现实的苦涩,体现反转的效果。
- 物有似是者,真伪何由识:引发对真假难辨的哲学思考。
- 美人默无言,对之长叹息:揭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 中含害物意,外矫凌霜色:警示表面美丽的事物可能带来的危害。
- 仍向枝叶间,潜生刺如棘:结尾回归自然,暗含危险的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枳与橘对比,揭示事物的虚假。
- 拟人:美人默默无言,赋予情感。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增强诗歌的美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与人性的深思,表达了对表象美好事物的警惕与反思,传达出一种对生活复杂性的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象征生命与希望。
- 美人:代表追求与渴望。
- 枳与橘:象征表面美好与实际苦涩的对比。
- 刺与棘:暗示潜在的危险与伤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洞庭橘”实际上结出的是什么? A. 橘子
B. 枳
C. 苹果
D. 柠檬 -
“美人默无言”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失望
C. 愤怒
D. 无奈 -
诗中“中含害物意”指的是什么? A. 美人对自然的爱
B. 表象美好的事物可能有危害
C. 植物的生长过程
D. 生活的乐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白居易与杜甫的作品均反映了对社会的批判与对人性的思考,但白居易更倾向于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表达情感,而杜甫则往往通过壮丽的景象来抒发情怀。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都是唐代诗歌的瑰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