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又和秀老·五之五)》

时间: 2025-01-01 18:22:49

莫言普化祗颠狂。

真解作津梁。

蓦然打个斤斗,直跳过羲皇。

临济处,德山行。

果承当。

将他建立,认作心诚,也是寻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言普化祗颠狂。真解作津梁。蓦然打个斤斗,直跳过羲皇。临济处,德山行。果承当。将他建立,认作心诚,也是寻香。

白话文翻译:

不要说普化只是颠狂的状态,真正的理解成为了通向彼岸的桥梁。忽然间做了个翻身,直接跳过了传说中的羲皇。来到临济,走过德山,果然得到了应承。将其建立起来,心中诚实地认同,这也是一种寻求真理的香气。

注释:

  • 普化:指普遍的化解或理解,可能指一种境界或状态。
  • 津梁:比喻通向彼岸的桥梁,象征着理解和智慧。
  • 斤斗:这里比喻一种突然的变化或领悟。
  • 羲皇:传说中的人物,象征着古代的智慧与权威。
  • 临济德山:指禅宗的著名寺庙和大师,象征着修行和智慧的追求。
  • 心诚:指内心的真实和诚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的先驱,主张改革,提出“新法”以应对当时的社会问题。王安石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雄浑之作,也有细腻之作,尤其擅长于表达哲理和情感。

创作背景:

《诉衷情》创作于王安石政治生涯的高峰期,正值他推行新法,面对各种阻力与挑战之时。诗中蕴含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以及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诗歌鉴赏:

《诉衷情(又和秀老·五之五)》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诗中开头以“莫言普化祗颠狂”一句,点明了人们对普遍理解的误解,强调真正的理解并不只是表面的狂热,而是深入内心,成为智慧的桥梁。接下来的“蓦然打个斤斗”,生动地描绘了顿悟的瞬间,仿佛一瞬间跳过了历史的长河,触及到了更高的境界。

临济与德山的提及,不仅仅是对禅宗修行的认可,更是对自身修行过程的反思。最后,诗人通过“认作心诚,也是寻香”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强调了内心的诚实与对真理的追求是相辅相成的。整首诗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和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自我修行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莫言普化祗颠狂:不要以为普遍的化解只是疯狂的表现。
  2. 真解作津梁:真正的理解是通向彼岸的桥梁。
  3. 蓦然打个斤斗:忽然之间有了新的领悟。
  4. 直跳过羲皇:直接跳过了古代智慧的象征。
  5. 临济处,德山行:在临济和德山的修行过程中。
  6. 果承当:果然得到了应承。
  7. 将他建立,认作心诚:将其立足,认为这是内心的诚实。
  8. 也是寻香:这也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津梁”比喻智慧的桥梁。
  • 拟人:将理解赋予生命,表示其重要性。
  • 对仗:如“临济处,德山行”,形成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强调理解与智慧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修行的思考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关切及对真理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普化:象征普遍的理解和智慧。
  2. 津梁:比喻通往真理的桥梁。
  3. 斤斗:象征顿悟的瞬间。
  4. 羲皇:代表古代智慧的象征。
  5. 临济、德山:象征修行与追求智慧的地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莫言普化祗颠狂”意思是: A. 普遍理解是疯狂的表现
    B. 真正的理解很重要
    C. 理解是桥梁
    答案:A

  2. “斤斗”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突然的变化
    B. 一种游戏
    C. 传统的文化
    答案:A

  3. “临济处,德山行”中的“临济”和“德山”指的是什么? A. 地名
    B. 人物
    C. 禅宗寺庙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苏轼在表达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上有共通之处,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探讨了时间与人生的关系,两者都蕴含了对真理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王安石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